第06版:快乐广角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下雪天,古人这样刷朋友圈


■易 之

据说下雪跟冬天更配。

下雪时,各位都发什么样的朋友圈呢?千万别只有一句“好大的雪啊”。

下雪天,一定要有格调。今天就为大家梳理几个故事,看看古人怎么玩转下雪天的。

东汉时有个高官叫袁安。在出道之前穷嗖嗖的,后来瞬间逆袭。

逆袭,就发生在一个下雪天。

某年洛阳雪灾,洛阳令出门视察。走到袁安家门前,发现他家毫无动静,围观群众说:不知道这宅男还活着没……

洛阳令进门一看,袁安躺在床上,冻得瑟瑟发抖。洛阳令问他:“怎么不出门要饭呢?”袁安说:“下大雪,地主家也没余粮啊,哪好意思开口求人。”

洛阳令被深深感动(泪点好低),想这么贤德,把他举为孝廉吧,给他一个公务员身份。

这雪不一般,“袁安雪”成为著名典故,明代诗人高启写诗“雪满山中高士卧”,说的就是他。

东晋王徽之则玩了把行为艺术。

一天下了大雪,四望皎洁,他突然想起朋友戴逵:“‘突然好想你,过得快乐或委屈’,去找他吧。”

驾着扁舟,摇啊摇,过了一宿终于到了。要敲门的时候,他突然觉得:“啊,好空虚,还是回去吧……”朋友问他何必如此,他说,乘兴而来,兴尽而归,何必见他。

有私人游艇就是任性。

王徽之因此留下一个流传千古的典故“雪夜访戴”,可见古人为了在雪天刷存在感有多拼。

下雪天,最容易引发艺术创作的灵感。

比如唐代王维,有一天突然兴起,画了一幅画。别人得到后,打开一看,雪中芭蕉。

“赞”“神作”“大师”……弹幕飞速飘过。突然有人觉得意外,芭蕉不是热带植物吗,雪天有芭蕉,逗我呢?

于是这成了艺术史一桩公案。其实不过是艺术家的想象罢了,认真你就输了。

唐代张彦远就说:“王维画物,不问四时,桃杏蓉莲,同画一景。”

大师嘛,哪能拘泥于俗套。

但真的有人很认真。比如宋朝朱翌说:有的有的,岭外如曲江,就有雪中芭蕉,大师不会错。

明代俞弁说:顶楼上,我也在广西见过,雪中芭蕉,雪后亦不坏也。

其实,不过是兴之所至,何必纠结,王夫之说他“只取远神,不拘细节”,这就叫艺术。

不仅是画画,写诗亦是如此。

下雪天,大家出门都不太方便,只见孟浩然很亢奋,下雪天就往外冲,来到长安边上的灞桥,骑着一头驴,踏雪寻梅。到处跟别人说:吾诗思在雪中驴背上,看什么看,我在搞艺术呢。

于是“灞桥风雪”也成一个典故,没有艺术灵感不要怕,下雪天就有啦。

下雪天的典型特征就是冷,如今大家发朋友圈,不少人也会说一句“真冷啊”。

其实古人也冻得瑟瑟发抖,只是他们觉得不能这么俗吧,谁让我是诗人呢。

苏轼就这么想。有一天下大雪,苏轼写了两首《雪后书北台壁》。其中有一首是这样的: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

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眼生花。

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

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

全诗具体什么意思,限于篇幅就不展开讨论了,重点说说“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眼生花”这两句。这一看,不少人心想:诗人就是诗人啊,这写的是啥?

王安石表示,我懂你。他解读:“道家以肋肩为玉楼,以目为银海。”这两句的意思就是,冻得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亮得我眼睛都瞎了。

诗人就是这样,各种拐弯抹角、引经据典,然后嘲笑你读书少。但是物极必反,雪的题材写不胜写,各种技巧都用完了,就返璞归真吧。

徐渭有一组《题风鸢图》,其中一首是这样:

偷放风筝不在家,

先生差伴没寻拿。

有人指点春郊外,

雪下红衫便是他。

简直不能更直白。

这首诗提醒我们,下雪天翘课出去玩,一定要穿一件保护色。

阴晴雨雪各种天气,下雪最容易起到刷屏的效果。

曾经有一年,北京下大雪,万人蜂拥去紫禁城。

一个中国诗词大会都可以引爆成舆论热点,说明今天的社会,多么需要一点诗情画意来点缀。

向古人学学吧,下雪天多展露些风韵,朋友圈配一句干巴巴的天气报告,是多么乏味。

晋代的谢朗曾经把雪比作“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翻他一个白眼,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看,一个把下雪比作撒盐的吃货,真的会被嘲笑千年。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