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早年在《差不多先生传》中,曾描绘过一位“差不多先生”。在这位“差不多先生”眼里:白糖和红糖差不多;陕西和山西差不多;八点三十分和八点三十二分差不多。一次,他得了病。本来要请大夫,他却请来了牛医,认为两者都差不多,结果不治而亡。
或许很多人会嘲笑“差不多先生”的粗枝大叶、稀里糊涂,但在现实工作中,这种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现象屡见不鲜。由“差不多”引发的事故,也是不胜枚举。上世纪60年代,苏联一名科技人员在工作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导致“联盟一号”宇宙飞船在返航时降落伞出现故障,宇航员因此殒命;1990年阿里安火箭在发射时突然爆炸,事后查明事故原因是由于一块碎布误留在向第一级发动机供水的管道内,堵住了供水阀门而引起的。
一个小数点、一块碎布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悲剧,事故的发生看似意外,实则必然,究其原因是“差不多”的心态在作祟。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质量工作多处强调。报告在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时,明确提及“质量第一”和“质量强国”,进一步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质量工作的高度重视。
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老军工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专注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32年的高凤林,每次焊接用极致来形容绝不为过,在壁厚0.33毫米的钢管上,焊缝只能控制在0.16毫米宽,每个焊点的焊接时间只有0.1秒;“蛟龙号”首席装配钳工技师顾秋亮,为确保潜水器在深海里能够承载几百个大气压且不漏水,除了要把十几万个零件装配在一起,还要做到装配间隙仅为一根头发1/50的“丝”级装配标准。对待产品质量工作,老军工人这种追求极致的态度,完美诠释了质量第一的重要内涵。
当前,我军正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信息化武器装备零件仪器精密、技术含量高,这无疑对其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军工企业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武器装备生产链条,做到生产管理规范化、零件加工科学化、出厂验收标准化,才能确保武器装备生产每一环节都安全可靠。
武器装备是军人的第二生命,武器装备质量好坏关系到战场胜败。作为武器装备一线的制造者,广大军工人对待军品质量要常怀“敬畏之心”。在军品生产过程中,唯有多一分细心,少一分“差不多”,本着对产品质量负责、对企业负责、对部队战斗力负责的态度,才能锻造出更多让官兵用着放心的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