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火与安全,仿佛总是一对矛盾复合体。战争是军火交易的催化剂,因为追求安全,2017年世界军火贸易大涨;也正是因为军火卖得太多,世界安全反而愈发堪忧。当然,对于军火贸易的买卖双方而言,每一笔订单都不是一次轻松的“在线网购”,背后可是实打实的政治角力与智慧较量。
这几年,买家的“口味”越来越挑剔。就拿军火贸易的“剁手级”买家印度来说,一度“淘宝”走火入魔,全军近90%的武器装备和零件全靠“买买买”。不过,最近印度军方的“买家”姿态可谓越来越强硬。前不久,印度陆军就采购1770辆“未来通用战斗车辆”向全球军火巨头发出信息邀请书,空军将就采购114架单引擎战斗机启动招标程序。这意味着印度武装部队几乎推翻了早就打算列装的本土“光辉”轻型战斗机和“阿琼”主战坦克高级版本计划,而是通过“战略合作伙伴”政策下的“印度制造”另辟蹊径。
印度军方刻意避开本土国产品牌,主要是不想再当“冤大头”。毕竟本国仅一个“阿琼”坦克就用了10年时间研制、20年时间交付。由于火炮工艺不过关,动不动就炸膛是“阿琼”坦克的“家常便饭”。买国外的兵器要钱,买自家的军火要命,印度军方果断选择了前者。截至2017年12月底,在全球74个有意采购军备的国家中,印度以949.88亿美元的进口意向额独占鳌头,金额大大超过其他国家。
那么,“战略合作伙伴”政策下的“印度制造”又是咋回事?原来,印度政府在购买军火时开创了一个“霸王条款”,就是获得订单的军火商必须在印度设厂生产。如此一来不仅能推动“先进武器国产化”计划,进一步发展本国军工业,还能带来可观的就业促进和GDP增长。这种独具一格的“印度制造”,也成为印度军工企业为世界军火买家贡献的一个独特案例。
买家精,卖家就得更精。深谙经商之道的俄罗斯早就悟出了军火贸易背后的真谛。君不见,马岛海战期间“飞鱼”导弹一战成名,法国因此斩获大批军火订单。“打出来”的广告才有“收视率”。于是乎,俄军在叙利亚开展的军事行动,也是俄制武器的广告宣传大片。战场上,俄制武器安全可靠、质量高、故障还少,且都是经过实战锤炼的“百战”武器。据俄罗斯媒体报道,目前已有一百多个国家正在排队购买俄制武器,未来几年俄罗斯要交付的武器订单总额达到了约500亿美元。这其中,在叙利亚战场上大出风头的苏-35、苏-30和“铠甲”防空系统等,都是军火圈的“热卖单品”。
把国家安全寄托到别人的产品身上,就要随时做好“被宰”的准备。比如,韩国从美国采购的“支奴干”直升机就是美国淘汰的二手货,还是45年前的产品,最让买家难以接受的是,自己买了才一年,卖家便停止了“售后”,不再卖这款直升机的零部件。还有印度的“超日王”号航母,原来说好了只要给个“装修费”就行,结果一结账才发现居然要掏23亿美元,还是晃晃悠悠10年后才“派件”,“超日王”直接变身成了“超期王”。
未来的军火贸易,仍将是一场斗智斗勇的精彩大戏。如果不从长计议、精打细算,那多交的钱,只能算作是“智商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