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囿于某一类型、某种题材,同火热的社会实践休戚相关,与国家民族行进的路程肝胆相照,始终保有思想的锋芒、现实的力量,这是军旅文学的精神气质,亦是军旅报告文学作家的所想所向。特别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军兴军的伟大历史征程上,军旅报告文学作家以“轻骑兵”的姿态集群冲锋不断尝试与突破,以丰硕的创作实绩,充分表达了歌唱祖国、礼赞英雄的时代主题。
描绘强军兴军恢宏壮阔图景,回应改革强军现实问题与官兵情感。2017年,军旅报告文学以现实主义、问题意识,响应新的时代召唤,刻录强军兴军恢宏壮阔图景。黄传会出版了中短篇报告文学作品精选集《站在辽宁舰的甲板上》,其中7部作品从不同侧面描写刻画中国海军史的发展脉络、反映海军现代化发展与创新的光辉历程。兰宁远的《中国飞天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纪略》,讲述我国空间科学实验的重大战略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启动25年来,中国航天人在迈向建设航天强国征途上的艰辛与努力,记录了载人航天从无到有到走向辉煌的步伐与征程。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由解放军出版社推出的“强军进行时”报告文学丛书即将集体亮相,该丛书从不同侧面生动立体记录展示了中国改革强军的伟大实践。
改革强军的征程中,有人民军队的巨大变化,也有官兵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面对转改退役的不舍真情,这些在军旅报告文学家的笔端都得到了及时深刻的回应。江永红的《特战者归来》,既是对海外军事留学生留学经历的记录,也是对当今世界特战队员基本训练体制、魔鬼训练方法的分析借鉴,是对我国特战队员的军事素养、视荣誉为“第一生命”的军人价值观、宁死也要当英雄的无畏精神的刻画与弘扬;更深层次则是在作品的最后一部分“他们有话说”中,对比当今中外军事训练体制,对比我军“一专多能”训练与外军“专家训练”之间的区别,从而引出以实战化为中心走向改革纵深的现实思考。作品提到的“实战化训练中暴露的问题就是改革要针对的问题,实战化训练是改革的发动机。改革不是目的,打胜仗才是目的。只有奔着打胜仗的改革,才是我们需要的……”等观点发人深省,既是特战队员在特种兵训练中的所思所想,也是作者关于改革的深入思考与独立判断。
胥得意的《告别军旅》以题记“又是一个军事改革时期,会有更多的军人离开深爱的军旅。此时,我想起了曾经的他们”开篇,讲述了因病离世、因改制或士官转改等原因不得不离开军营的几位官兵的真实情感和经历。他们虽人生经历各不相同,但同样素质过硬、能力卓越,对绿色军营和一身戎装饱含深沉的热爱与无限的眷恋。作品以简短的篇幅呈现出有温度的书写,对改革强军过程中离开或即将离开挚爱军营的官兵作出了情感的回应,昭示着广大官兵“若有战,召必回”的忠诚和情怀。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始终是军旅文学不变的主题。2017年,军旅报告文学作家坚持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底色和写作伦理,生动鲜活地塑造着反映新时代本质内涵、体现新时代精神风貌的当代革命军人。
傅逸尘的《温暖的桥》(《中国作家》第12期)生动刻画了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军信访工作先进个人、全军优秀党员全忠的形象。作者代入主观视角,从细节出发,将全忠的故事、经历、情感浓缩于一个采访、对话的冬日夜晚,深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肌理。作品结构精巧、饱蘸深情,以极富象征性和抒情性的诗意笔调,在有限的篇幅里勾勒出一个长期默默无闻、长期承受压力,数度身临险境的信访英雄的鲜活形象,展现出作者对时代精神和军旅生活的切近思考。李忠效的《核潜军魂》讲述了原海军副参谋长阎保健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毕生心血,积劳成疾,鞠躬尽瘁,临终前仍心系使命任务,遗愿是将骨灰撒向祖国蔚蓝大海,最终实现魂归大海,永远守望核潜艇事业遗愿的感人事迹。
回顾文学史,因产生的时代历史背景和主题内容所系,军旅文学往往以生死考量、牺牲奉献阐发主旨和审美价值,表达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随着和平年代新的军事环境和时代语境的生成,在军旅文学家笔下,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也呈现出更多富有时代精神品格和特质的新形态,集中表现为以个人梦想与家国情怀共生共鸣的方式实现。
张子影的长篇报告文学《试飞英雄》是作者跟踪采访中国空军试飞员队伍十六载的心血之作。作品全面揭示了这一充满挑战的高精尖端职业,也是和平年代距离死亡最近的职业。记录了中国空军试飞员队伍成立初期老一辈试飞员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推动了飞机国产化的步伐,更刻画了以黄炳新、雷强、李中华等为代表的第二代、第三代试飞员,德才兼备、智勇超群,瞄准世界航空发展的前沿,不断向世界尖端技术发起冲击。徐艺嘉的《三度挺进太空——记八一勋章获得者景海鹏》,追溯英雄的成长经历,探索景海鹏诙谐幽默、胸怀大气、百折不挠、不断超越的性格特质,彰显了英雄“刚毅坚卓,做最好的自己,让祖国挑选”的刚毅顽强、从容自信。他们共同拥有着对所从事职业的敬畏热爱,在一次次的极限挑战中,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超越、翱翔九天的个人梦想和当代革命军人的家国情怀,彰显着铁血担当与自信豪迈的当代英雄本色。
不为繁华所惑,在朴实平凡中坚守精神高地、实现人生价值当是军人的精神底色。钟法权的《高原本色》刻画了青藏兵站部驻守青藏线上无数士官中的普通一兵董甫,身处可可西里无人区,直面高寒与荒凉、寂寞与缺氧,默默坚守在炊事班这一为青藏线官兵补给的平凡岗位上,花样翻新地为官兵日常生活增添亮色。董甫在钟法权的笔下,不为牺牲奉献而可悲可悯,唯见一个早已与可可西里血脉相融“天生适合在可可西里生长的藏羚羊”,一个秉持着越是艰苦才更体现个人价值信念,因信念和信仰之美而格外富足快乐、可亲可爱的当代革命军人形象。
除了戎装英雄,军旅报告文学家丁晓平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铁汉丹心》,反映了全国“两学一做”典型张进这一被誉为“国企铁汉”的优秀军工人,“生为军工人,死为海军魂”的动人事迹。王鸿鹏、马娜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机器人》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作品深入系统描写中国机器人从立项到快步发展、跻身世界强国精彩故事,以现实的关注和前沿的引导,展现国家创新成果,和以蒋新松、王天然、曲道奎为代表的几代机器人科学家忘我拼搏奋斗、勇于开拓进取、不断自我超越的精彩故事。
追溯公众认知薄弱的重大历史题材,呈现具有作战价值现实意义的战争历史。余戈“滇西抗战三部曲”的收官之作《1944:龙陵会战》的出版,堪称2017年历史题材报告文学最重要的收获。龙陵会战对于推动抗战全面胜利,及战后奠定中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等,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遗憾的是,这段具有重要意义的重大历史题材并不为公众所熟知。余戈聚焦一个战场,以深钻、吃透的研究方式、鲜有的学术规范性深究细作,呈现历史、战争的别样真实,让这段具有现实作战价值的战争历史跃然纸上,使学界和社会得以在精确、细微的条件下重新关注、观照、认知这段历史的重要价值。从文学价值来看,作品提升了历史题材报告文学的品格气质,也同样不失为对以输入历史经验、探寻价值精神的历史题材报告文学写作传统的一种突破。从现实意义来看,正如评论家殷实所言,“龙陵会战中因了中美军事层面的深度合作,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空前规模的步炮空协同作战,战争过程中的军事活动经验、教训极为丰富,大部分对于当下实现强军目标所进行的深层军事变革不乏启示之效。因此本书的价值就不仅是叙述了一段往事,而具有相当的现实价值。”
追逐中国梦、强军梦的伟大历程,呼唤巴尔扎克式的时代书记官,召唤更多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具有现实意义的史诗性作品。与现实生活、当代军旅关系最为直接、密切的军旅报告文学,应当仁不让地率先奏响时代的交响乐章。我们格外期待,在新时代,军旅报告文学作家能够始终与祖国和军队同行,源源不断地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为民族精神增添更多的铁、血、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