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政治信条的第一款一定是,信仰海洋。”打开地图,就会觉得16 世纪英国政治家的这句话不无道理——不列颠内陆疆土距离海洋最远的,也没超过130公里。
这样的海岛地理,很容易使人想到一个著名的话题“蓝色文明”。但我们同样清楚地看到,人类文明史总是在证明这样的事实——没有什么样的地域环境能够成为文明的通行证。当然,即便你四面环海,也不会天性使然地拥有“蓝色文明”的专利。
英国历史学家写有《英国海上主导权的兴衰》《海洋帝国》等书,读后让人奇怪的是,和全世界多数军队一样,英国诸军种包括海军陆战队皆有建军的确切起始年月,唯独大名鼎鼎的皇家海军找不到明确的成立日子。事出有因——出现于公元900年左右的英国海上力量,一直都是商人、冒险家、海盗等各色船队的混合体,且在王朝更替中经历了多次衰落和重建。直到16世纪以后,才发展成形,并着手与其不光彩的海盗出身一刀两断。
英国海军如此,皇家和贵族也并不具备所谓“蓝色文明”的开拓精神和崇尚科学意识。尽管国土无内陆纵深,但他们对参与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毫无热情,更别说耗资巨靡地组建海军了。毕竟,海洋蕴含的利益和存在的风险同样巨大,谁愿意用头顶的皇冠和囊中的财富去冒险?若以昏庸保守、愚昧颟顸程度而论,并不亚于我们一直嘲笑的满清封建王朝的皇帝们。
马汉著名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出版后,“海权”已经成为战略、政治、历史学界以及海军的一个通俗词汇。其后几年,英国历史学家赫伯特爵士首次尝试着对海权的内涵进行定义——“海权是一种国家力量形式,这种力量能使其所有者让自己的军队和商业穿过那些在战时需要到达的领土间广袤的大海和大洋;这种力量同时也能使其所有者阻止它的敌人做到这一点。”
这段论述直白地表明:商权即海权,即是西方式的“海洋文明”的起源。英国海军的崛起,源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成为航海大发现“暴发户”的刺激。德雷克等海盗出身的冒险家按捺不住对财富的欲望,大肆掠劫商船。女王开始考虑到外交纠纷还稍有几分克制,但终因剪径颇丰的诱惑,逐步走向海洋战争,并由此获得“廉价的海洋霸权”。
是的,谁也不能忽视英国海军对海上主导权以及世界的影响,它几乎和所有海上大国交过手,留下了战胜“无敌舰队”、三次英荷战争等诸多著名海战战例。但就连英国史学家也承认,其早期航迹几乎都是为了商业利益而划过,那些海洋烽烟实际上是“关于谁应该统治海洋并且收获这个特权带来的商业利益的争吵”。
一位学者指出:“上帝、大炮和帆船成了西方文明的三大支柱。” 而这所谓的“文明支柱”,带给中国人民的是深烙在历史记忆里的伤痛。“从道德层面说,1840年到1860年的鸦片战争应该算是皇家海军行动中最为人诟病的。”当年英国议员格莱斯顿在英国议会陈词:虽然获得了多个港口的通商特权,但“代价是中国民众对大英帝国的长期敌视”。
美国学者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说:“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根本道德准备。”这应当是对这段历史公允的评价。
所以,当我们回望历史上的所谓“蓝色文明”时,千万不要忘记了它的铜臭味与血腥味。当然,今天由于海洋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当人们把蓝色与海洋两个词连在一起时,已赋予了它新的涵义,它提示我们要高度重视和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