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乌江天险重飞渡:彪炳史册的革命壮举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宋海峰 林熙 王莉莉 王倩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3-01-19 10:36:54

“纵横天下路,难过乌江渡。”

乌江又名黔江,是贵州第一大河,由西南向东北斜贯全省,把贵州划为南北两部。河谷深切,两岸悬崖峭壁,江水波涛汹涌,当地有歌谣曰:“天高不过雷公坡,水深不过乌江河。”

冬雨寒冷地倾下,像是霓虹灯照耀下的玻璃,散发着迷离的色彩。冒雨步行10多公里崎岖的山间小道后,我们来到瓮安县乌江江界河战斗遗址旁的码头边,追寻中央红军强渡乌江的那场绝地重生的战斗。虽难以回到真实的历史情境中,但在对红色印记的温习中,脑海中浮现出88年前的相关场景。

挽住云河洗天青,手把红旗稳狂澜。1935年1月1日凌晨,猴场会议做出立即强渡乌江、北上遵义的决定后,让中央红军将士看到了“带着电闪雷呜般的变化”“如朝阳喷薄般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创造性地制定和实施符合中国革命特点的战略策略,中国革命将经受烈焰,凤凰涅槃;实现蜕变,换羽新生。

飞雪散落漫天,那是冬在洒落希望的种子。红三军团四师十团、红一军团二师四团、红一军团一师一团兵分三路,冒雪分别进抵乌江南岸的茶山关、江界河、回龙场三个渡口,进行渡江前的紧张准备。

江界河两岸山势险峻,尤其是在震天洞峡谷地段,两岸岩壁如刀劈斧砍,河道狭窄处不过二十米,江水湍急,水势汹涌,其咆哮之势,如战鼓雷鸣、万马奔腾。

当地群众说,渡乌江需要三个条件:大木船,大晴天,熟悉水性、了解乌江特点的好船夫。可这三个条件红军一个都不具备,何况前有黔军侯之担(黔军教导旅)部凭险扼守,后面是潮水般涌来的国民党中央军,形势万分紧迫。

“望江边,白雪铺满大地,沿江的竹子都给沉重的积雪压弯了腰……天气阴暗,冷风飕飕,大雪纷飞,只能听到哗哗的水声。”这段来自《杨成武回忆录》中的文字,记录的是红一军团红二师第四团政委的杨成武与团长耿飚率领部队执行强渡乌江任务时的情形。

兵临绝境、杀机四伏中,是什么力量让中央红军创造了突破黔军严密把守的乌江北岸的奇迹,使蒋介石企图将红军消灭在乌江南岸的计划化为泡影?

奇迹总是青睐于有奋斗精神的人们。恩格斯曾说:“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奇迹的发生看似偶然,实则有很强的必然性,奋斗的足迹是蕴含其中的一条主线。正是有了这条主线,红军的意志愈发坚定、力量愈发强大,跃过重重艰险,蹚出胜利之路。

猴场会议结束的当天,乌江江面寒风刺骨、波浪滔天,中央红军在江界河、回龙场、茶山关等渡口发起了强渡乌江战役。

时任红一军团政委的聂荣臻元帅回忆,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到达江界河渡口后,耿飚和杨成武化装冒雪到江边侦察,江界河渡口分新老两个渡口,两个渡口间相距约3公里,敌军重点防御在老渡口。师、团首长决定:佯攻老渡口,主攻渡口上游的新渡口。

党旗招展,誓言声声。英勇的红军战士以刻骨铭心的方式把理想和信念植入灵魂,以破釜沉舟的勇气把困厄和挫折踩在脚下,以一往无前的决心把信仰和旗帜高高扬起,“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1月2日上午,首批渡江勇士八人,“扑通”一声,跃入滚滚激流。冰冷的江水像万枚冰刺直插骨髓,浑身发抖,牙齿直打架,但如不快速将乌江天险踩在脚下,红军就有可能遭遇灭顶之灾。于是,勇士们一手划水,一手拉着便于后续部队乘竹筏拉着过江的缆绳向对岸急速游去,不料人到江心,缆绳被敌人炮弹炸断,只得泅回。

深夜,天空飘着鹅毛般的大雪,3只竹筏乘着夜色从老虎洞下水偷渡,但因江水太急,载着毛正华等五勇士的第一只竹筏下落不明,第二、第三只竹筏被激流冲下数里返回,偷渡被迫暂停。

时间宕延,敌情紧张。1月3日拂晓,中革军委副参谋长张云逸来到江界河渡口,他用沉重的语气说道:“追踪我们的薛岳纵队离这里已不远了……同志们!如果我们不能渡过乌江去,势必造成背水一战的危局,那形势将是非常危急的!”

回望红军长征铁血征程,没有一场战斗不是惊心动魄的英雄传奇,没有一个故事不是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革命理想高于天,万水千山只等闲。1月3日上午,红四团捆扎了60多个竹筏组织强渡。在密集火力掩护下,第一批3只竹筏上的战士奋力向对岸划去。就在这时,对岸山崖下突然有五人猛然跃起,向着敌人一阵猛烈扫射,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落荒而逃。

这些接应的人正是偷渡失踪的毛正华等五勇士。原来,头天晚上,毛正华等被急流冲到了距离渡口下游五公里处登上了北岸,他们靠岸后沿着江岸向黔军阵地方向摸索,一直摸到了敌人阵地的下面,听见头上几米远的地方有挖工事的声音,因不便打电筒、划火柴与南岸联络,他们忍受着寒冷和饥饿在敌人的鼻子底下潜伏下来。当强渡部队乘竹筏快接近北岸时,他们即出敌不意向守敌发起猛烈进攻。

枪林弹雨如暴风,英雄不惧渡沧海。3只竹筏上的勇士与崖底下的毛振华等组成了交叉火力,敌军死的死,伤的伤,纷纷逃窜,紧随其后的第二梯队的几十只竹筏快速划向北岸,占领了滩头阵地。

此时,前来增援的敌人预备队赶到了。敌军居高临下,用密集的火力将仰攻的一营压制在江边。危急关头,红一军团炮兵连连长、神炮手赵章成连打三发炮弹,霎时间,敌人抛下遍野的尸首,四散仓皇溃逃,一营趁势发起猛攻,牢牢地控制了渡口。

危难之际绝处逢生。在敌我双方激战之际,红四团、军委工兵营在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下,经过36个小时的奋力拼搏,在滚着浪花的江面上用竹筏、门板架起了一座150多米的浮桥,后续部队浩浩荡荡从桥上通过,登上北岸,疾速前进。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1月2日,红一军团第一师红一团从回龙场渡口第一次偷渡失利后,团长杨得志、政委黎林把继续渡江的任务交给了第一营营长孙继先。

天黑得像锅底,竹排载着十几名战士离开浅滩出发了。不多久,只见对面山顶上红光闪闪,红光中夹杂着“通通”的音响,爆炸声、喊杀声混成了一片。

“黑暗中我抓住黎林同志的手,激动地说:‘走,坐排子过去!’我们借着江岸闪动的红光,顶着风、冒着雪,披着雪粒和浪花,行进在烈马般的乌江江面上!”杨得志这段数十年后的回忆,将突破乌江天险,从重压到释压的胜利喜悦跃然纸上!

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完成其名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后,感慨地说:“1934年中国革命的长征却不是什么象征,而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

飞师夺险隘,更上万重山。从1月1日至6日,中央红军陆续从开阳茶山关、瓮安孙家渡和江界河、余庆回龙场突破乌江天险,迈着胜利的脚步向遵义挺进。

突破乌江天险,是中央红军改变长征方向取得的首次胜利,是彪炳史册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此役,打开了通往遵义的通道,将国民党几十万追兵阻隔在乌江南岸,为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涛飞江上,气卷万山。置身于当年中央红军强渡乌江战斗最为激烈、最为惊心动魄的江界河渡口,恍惚间,耳边充满了当年红军突破乌江天险后胜利的欢呼声。凝视着红军抢渡江界河战斗遗址纪念碑,我不禁感慨,具备了挫折之后不屈不挠,磨难面前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中国革命才得以取得胜利。新时代新征途,具备了无惧风雨、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才能让中华民族迈出风雨兼程的步伐,闯关夺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风雷激荡,天翻地覆。光辉未来的灿烂朝霞,呼唤我们同时间赛跑、与历史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