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7日,捷龙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飞,以“一箭三星”的方式将“千乘一号01星”“星时代-5”和“天启二号”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捷龙一号运载火箭的首次发射,标志着中国“龙”系列商业运载火箭从此登上历史舞台。“龙”系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继“长征”系列后推出的又一重要运载火箭系列,也是首个纯商业运载火箭系列。那么,同样是商业化的小型固体运载火箭,“捷龙一号”和“长征十一号”有什么区别?有哪些优势?市场定位又是什么?
新的运营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航天的兴起,涌现出了多种型号的小型固体运载火箭,比如“长征十一号”“快舟一号”“双曲线一号”等。
细心的读者可能注意到了,本次首飞成功的“捷龙一号”与不久前刚刚从海上发射成功的“长征十一号”都是由我国运载火箭的“国家队”——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那为什么这一型火箭不再打“长征”的番号,而是以“龙”来命名呢?
其实,看似小小的一个名字变化,背后蕴含的却是商业运营模式的大变革。
作为“国家队”来说,传统的运营模式是这样的:首先形成纸面的运载火箭技术方案和立项建议书,然后上报给国家有关部门。待国家批准立项之后,“国家队”拿到国家财政下拨的专项研制经费,开展运载火箭的研制、生产流程。
一般来说,新型运载火箭的研制、生产相当于国家下达的一项任务,研制单位并不需要去自筹资金。当然,在这种模式下研制出来的运载火箭要优先完成国家下达的发射任务。
而“捷龙一号”是由中国航天“国家队”首次采用纯商业化模式开展研制和生产的运载火箭。
国家国防科工局在最近发布的《关于促进商业运载火箭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中,给出的商业运载火箭活动定义为“各类企业通过自有资金、社会资本以及合资合营等模式,在满足国家安全和公众利益前提下,按照国家安全监管要求和市场运作机制,实施的运载火箭相关研制生产和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航天发射等行为”。由此可见,“捷龙一号”可以说是一型完全意义上的商业运载火箭。
“捷龙一号”的纯商业化模式主要包括两点:一是研制经费的来源不是用国家投入,而是面向社会资本融资后再开展研制;二是引入了社会资源参与配套,采用竞争性采购,打破了原有的计划性采购。
过去,国家航天发射型号上的配套设备,都是由航天系统内部相当成熟的配套单位来完成。而如今需要实现商业化,就要彻底打开市场,让更多民间单位参与进来,以竞争的方式,选出其中价格最优和性能最好的合作方,在控制成本的同时,还要保证火箭的可靠性。
新的市场定位
“捷龙一号”的前辈“长征十一号”是四级固体运载火箭,总长20.8米,起飞质量57吨,最大直径2米,其对应的运载能力为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400公斤。这一运载能力在方案论证之初应该是觉得足够小了。但是随着小卫星技术的发展,目前市场上大量的立方星甚至只有公斤量级。现在看来,这一运载能力还是有些大了,以至于不得不经常采用一箭多星的“拼单”发射模式。因此,该火箭发射的灵活性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捷龙一号”就是瞄着这一新的市场空白点而研制的。
“捷”有着“快速、敏捷、成功”的意思。微小型固体运载火箭被命名为“捷龙”,准确地体现出了这一型固体运载火箭所追求的快速、机动、敏捷、灵活的市场定位。
捷龙一号火箭也是四级固体发动机串联的总体构型,但总体规模要小得多,全箭总长约19.5米,箭体直径1.2米,起飞质量约23.1吨。其对应的运载能力为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200公斤。该火箭可以为卫星提供直径1.1米、高度1.5米的完整舱段空间,满足用户一箭一星或一箭多星的发射需求。
另外,捷龙一号运载火箭履约周期短,与用户签约后6个月即可出厂。它还采用了一车一箭的发射方式,即火箭运抵发射场后能够实现24小时内快速发射。
根据规划,到2020年12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将会完成“捷龙一号”的研制批量任务(5发),完成直径1.4米卫星舱方案设计和飞行验证,具备在国内各主要发射场实施发射的能力。从2021年起,“捷龙一号”就会进入成熟的批任务阶段,大概是每10发为一批,实现较高的国内发射市场占有率,打造“捷龙”国际品牌。
新的成本策略
一般来说,随着运载火箭规模的降低,单位载荷发射成本是不断上升的,这也将体现在发射价格上。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小卫星宁愿去“蹭”大型运载火箭的剩余运载能力,进行搭载发射,即使目标轨道与自己最初的设想并不一致。
捷龙一号火箭通过采用大量的新技术,将单位载荷入轨目标成本基本控制低于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是世界上单位载荷入轨成本最低的火箭之一。
捷龙一号火箭是我国第一型采用低成本化固体发动机研制方法研制的固体运载火箭。研制团队在确保高可靠性的前提下,落实了低成本化的研制理念。
研制团队基于前期雄厚的技术积累,优化研制流程,缩短研制周期,仅用了8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四级发动机的设计、研制、试车及交付工作,大幅节约了时间成本。
研制团队在对四级发动机进行设计时,采用了推进剂配方统型设计,关键部组件统一化设计及管理等先进设计理念,大幅降低了研制成本。
另外,该型火箭通过采用新的控制方法,减少了零部件的使用。运载火箭外形细长,会产生较大的弹性运动。“捷龙一号”采用固体火箭弹性幅相混合控制技术,取消了传统火箭的速率陀螺,简化了系统方案的同时还实现了刚体运动与弹性稳定的兼顾,确保了火箭高精度稳定飞行。
“捷龙一号”箭上的电气产品采用高度集成化设计,因此减少了单机数量。全箭仅2台关键单机,1台单机实现惯组、飞控、综控、时序控制、供配电、遥测和外安功能集成。单机采用复合集成热控技术,保证了产品的正常工作环境。
作为中国“国家队”完全以商业模式,面向商业市场研制的“捷龙一号”,其首次飞行任务的成功,必将开启我国商业航天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