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飞机:2020 我们该以何种姿态迎接质量安全挑战?

来源:大飞机微信公众号责任编辑:杨晓霖
2020-03-13 10:32

“质量安全” 这个词,被列为上飞公司2020年四大关键词之首。在批产提速、市场需求逐步扩大的当下,其热度将持续上升。

2019 年 12 月最后一次上飞公司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的话题是“客户服务与质量安全”,2020年新年上班第二天,上飞公司党委领导班子专题研究全年质量安全工作部署,各项工作首先聚焦的,始终是这四个字:质量安全。

进入市场导入期,ARJ21飞机越交越多,面对越来越多的客户,越来越高的要求和越来越严的标准,上飞公司该以何种姿态来提升质量安全?

成长期的思维转变 海恩法则背后的行业深思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产品保护对飞机总装制造来说,应不应该被当作重点事项对待?

在不少人眼中,对比造飞机的 “高大上”,对制造中产品加以保护,防止磕碰损伤,这样看似几乎没啥技术含量的活,或许根本算不上个事情。但对这一“小事情”的重视程度,却直观反映了一个词:客户意识。

回到我们生活中去,试想,如果我们去买新车、买新家具,如果产品表面有刮痕等瑕疵,你会怎么看?简单的类比,体现的即是研制批思维与产品运营阶段思想的碰撞,从把飞机造出来的 “能不能”,转换到投入市场后,让客户接受的产品 “好不好”,首先要转换的,即是每个人心灵深处的意识。

在业界,如飞机产品保护这类问题常被形象地称为 “牛皮癣”,其“病症” 就在于频繁出现、难以根治,而治疗的关键并不在于复杂的技术,而是人员的意识及背后的管理。在飞机制造行业,产品保护所涉及的相关操作,与装配工序中的其他内容并无差异,既需要针对性的专业保护措施设计,也需要严格的工序操作规定,更需要其后的现场监督检查,这并非“小题大做”,而是对飞机的敬畏与对客户的尊重。

研制阶段的考核目标是能力,而批产提速交付客户时期,所有的生产都要朝着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发展,比如 ARJ21 飞机就要朝着实现 “好制造、好维修、好运行、降成本、能竞争” 目标努力。如果一个普通零件在生产现场被磕碰产生损伤,研制阶段可能的处理方式是报废换新,但在批产时期,既要更加注重成本,从工艺技术角度思考是否可以返修维护,更要从系统工程角度深挖根因,思考预防措施、杜绝再次出现。

在 2020 年新一轮的生产爬坡中,这是一个必须要转变的思维。其背后也是航空界那个著名飞行安全法则——海恩法则的要求体现。“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 29 个事故征兆,征兆背后都有 300 个事故苗头,苗头背后还有 1000 个事故隐患。” 那些看似不起眼的 “小事情”“小问题” 的堆积及对苗头隐患的忽视,正是历史上绝大多数飞机质量安全事故的罪魁祸首。在飞机这一技术高度集成产品中,小细节带来的蝴蝶效应时常在飞机投入航线运行时逐步显现,扼杀其根源是关键所在。

从科研生产向 “科研 + 产品批产” 阶段模式的转变,实际就是企业生产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正推动上飞公司技术管理思维、人员考核方式等一系列的变化。当真正理解并因时而动转变思路、改变方法,我们也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动能。

质量安全指标是 “硬杠杠” 压实责任才能守土尽责

“管理什么,你就测量什么;考核什么,就得到什么。”这是企业管理常听到的一句话。放到抓质量安全的背景下,年度质量安全指标就成为了一个关键考核项。在不少航空公司,制定分解这一指标从来就是一项全员重视的大事,几个部门围绕如何分解 “吵” 个几天,不是一件罕见的事,也反映出质量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及对各方的压力。

质量安全指标是 “硬杠杠”,关乎工作成绩,关乎每个员工的 “钱袋子”,而对飞机制造商来说,飞机质量从来不是好与坏的问题,而是关乎 “生死存亡”。对待这一任务在更细领域的解码工作,需要流程保障,慎之又慎,把各项计划和考核指标层层分解到各部门和各岗位,确保事事有人抓、有人盯、有人管。

像质量、生产、成本等指标与要求的落地,不能有 “肠梗阻”,不能被 “打结”,更不能束之高阁,说一套做一套。要落实目标,科学分工与压实责任始终是关键一环。

各层级 “一把手” 是各组织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但一个几十成百上千的组织,让一个 “一把手” 样样负责,其实相当于“难以负责”。民航局有个规定,“主要领导要以主要精力抓安全质量,分管领导要以全部精力抓安全质量”。一方面明确了质量安全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也划定了责任分工,这一要求,需要通过制度、工作计划等将岗位责任、监督责任、管理责任、领导责任层层压实,切实提高质量主体责任意识。

责任分工也不仅仅在于公司领导层面,对于各部门,质量安全、生产管理等分工也必须分解到人,重心聚焦。上级组织定期检查下级组织质量安全责任落实情况,逐级督促检查,抓体系、抓落实,把问责挺在前面,让问责成为常态,让制度约束发挥出管理效能。

在越来越强调依法治企的当下,每一项企业行为都应有章可循,发挥制度体系作用及责任落地。在逐步摸索中建立完善体系,强化控制约束,应该成为各项工作应有的一种自觉。而其成熟运行的体现,或许就是那句为人熟悉的 “一切按程序办”。

“猫” 的 “利爪” 严管才是真厚爱

航空界有个著名的“奶酪模型”:现实世界犹如一片片存在大小空洞的奶酪组成,空洞就好比错误发生的通道,如果所犯的错误只穿透一层,就不会影响最终结果,可是当每片奶酪上的洞瞬间排成一条直线,危机就会穿透所有防护机制,导致事故发生。这一模型阐明了一个观点,即每个组织机构层面均有自身弱点,降低问题产生几率的方法,一是减小各层面漏洞,二是建立多道屏障。

科学管理、严格管理,是减小各层面漏洞的良方,而问责惩处,依照 “实事求是”和“零容忍”原则,一定要“刺刀见红”。从初级的约谈、通报批评,到一系列技术处理和经济处理,直到最严重的解除劳动合同,触动灵魂的问责,其目的即在于树立质量安全管理的权威,形成“震慑”,更是一种“厚爱”,引导全体人员深刻认识质量安全的战略特殊性、绝对重要性。

在 ARJ21 批生产阶段,对产品品质的监管,除了上飞公司质量系统及局方适航审查,更有来自各家航空公司客户的要求,客户监造即伴随着总装制造全过程,而其理由不言自明:进入市场后质量安全带来的巨大压力及全新挑战,需要多道屏障的层层保障,全面满足客户需求,以打造出航空公司爱用、飞行员爱飞、乘客爱坐的国产商用飞机。从这一角度来面对各方,监管的 “利爪” 越锋利,就是对主制造商越关爱。

当然,强调质量安全的监管,并非单纯地把这一责任视为质量管理部门一家之责。营造 “全员服务生产、全员抓质量” 的氛围,需要各层级人员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的落实。明确人员责任之后,如何履责,需要能跟踪能追溯,伴以相应的奖惩机制并有效落实,形成强化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

商用飞机产业从来是一个高危行业,历史上因为质量安全及市场因素被迫退出历史舞台的主制造商众多,特别是新机型投入市场,其技术与质量需要反复磨合,危机意识是每个从业者必须时刻牢记的一点。

对客户、质量、安全三者的关系,中国商飞这个以客户为 “圆心”、发展为 “中心”、飞机质量安全为 “中心的中心”的“同心圆” 思路,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到 “圆心” 的距离有近有远,半径有长有短,输出的服务各有所专,但都共同指向那个 “圆心点” 并前后左右紧密相连。

只有人人朝向 “圆心”、步步迈向 “中心”、事事服务 “中心的中心” ,人人结合各自岗位思考、探索和实践,才能逐步踏上一个 “用自身高质量的工作推动我们飞机安全和质量持续提升” 的良性轨道。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