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振兴军用航空业前路不明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作者:周立星责任编辑:杨晓霖
2020-02-10 07:21

印度空军战机

为实现“成为地区强国,进而成为世界大国”的目标,印度一直将军用航空业视为应得到大力发展的“战略产业”。然而,《印度防务审查》杂志对本国军用航空业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后发现,印度要想在航空制造领域取得被世界认可的成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航空器国产化屡试屡败

尽管印度于1940年底便成立印度斯坦航空公司,但印度航空器国产化道路并不顺利。

1950年,印度通过相关法案,决定在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基础上创建独立的航空工业。不过,该公司根本无力研制任何飞机,所谓“国产化”努力,很大程度上是仿制西方国家的成熟战机。数据显示,1949年至1962年,该公司仿制英国战斗机、教练机共计442架。1964年,尼赫鲁政府承认本国航空制造业基础薄弱,与苏联签订米格-21战斗机技术转让协议,并指出未来战机制造将以获得外国技术转让为主。

20世纪80年代后,为确保对巴基斯坦的空中优势,印度决定上马“轻型战斗机”项目,尝试自主研发一款性能超过F-16的战斗机。彼时,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还制定野心勃勃的目标,即成为“全球航空制造领域重要参与者,在航空产品设计、研制方面实现自给自足,并达到世界一流水准,最终推动本国航空产品出口”。

《印度防务审查》杂志指出,虽然提出宏伟发展目标,印度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却相当吝啬。以印度斯坦航空公司为例,2008年至2019年,该公司研发资金占总资金比例仅从5.7%增至7.8%。再加上薄弱的工业基础、落后的工艺水平以及不良的管理与协调,轻型战斗机项目并未取得成功,所谓国产战斗机实际上有近40%的零件需要进口。

新尝试带来新问题

有观点认为,印度航空制造业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是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在该行业的垄断地位,缺乏应有竞争。为改变这一局面,印度政府于2001年宣布向私人和外国投资者开放防务制造业,一批私人企业开始出现在军用装备制造领域。

试水军用航空器制造的私人企业通常会与外国公司合作,一般仅为各类军机制造配件。“从这个角度看,私人企业与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的关系更像寄生虫与宿主而非合作伙伴,基本没有触发竞争的能力。”该杂志还指出,私人企业与印度斯坦航空公司之间存在激烈的明争暗斗,相互视对方为“敌人”而非“伙伴”,结果造成大量项目延误、成本攀升以及效率低下。

莫迪上台后提出“印度制造”倡议,得到军用航空制造企业响应。但由于缺乏研发能力,包括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在内的多家企业选择了技术引进,比如与俄罗斯伊尔库特公司合作,在印度生产苏-30MKI战斗机的332种零配件等。该杂志认为,引进外国技术的尝试同样不成功。“关键技术被外国公司牢牢掌控,印度本国公司多数情况下沦为他们的‘打工者’,只能在生产线上重复机械动作,无法真正获得技术生产能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