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海军城”山东青岛:以城市的名义与人民海军同频共振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董 强 责任编辑:刘秋丽
2020-07-01 04:14:03

“海军城”,一往情深向深蓝

■解放军报记者 董 强

青岛五四广场因纪念五四运动而得名,如今五四广场已成为青岛标志性景观之一。1919年,为争取“还我青岛”,反对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签字,北京爆发反帝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最终粉碎了日本企图永久侵占青岛的阴谋。姜克红摄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山东青岛,这座黄海之滨的魅力之城有很多城市名片: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海洋科技城……而她在人们心目中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海军城”。

作为我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海防重镇,青岛这颗镶嵌在太平洋西岸的璀璨明珠,见证了人民海军的光辉历程。战舰与城市血脉相连,海军与青岛同频共振,青岛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如今,人民海军已成长为捍卫国家利益的战略铁拳,而青岛也跻身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行列,并始终在城市建设中自觉贯彻落实国防建设要求,谱写了青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同步发展的华彩乐章。

可舟可车

与海军结下不解情缘

青岛北依大泽山脉,南滨黄海,中间为东展西扩的胶莱平原。陆海相接之处,崂山、大小珠山、铁撅山耸立,拱卫着胶州湾。海拔1132.7米的崂山山脉最高峰,是中国大陆海岸线上的第一高峰。

1917年12月,康有为第一次来到青岛,他敏锐地发现青岛风貌风情与众不同。多年后,他这样形容青岛:碧海青天,不寒不暑;绿树红瓦,可舟可车。

而今,行走在青岛街头,“万国建筑博览会”的风格所带给人们的强烈感受,除多样文明的“存照”之外,更有帝国主义列强侵占中华的历史屈辱。

更早关注到青岛特殊地理位置的,是一位名叫李希霍芬的德国地理学家。他在中国考察数年后,竭力向德国政府建议占领青岛:“欲求远东势力之发达,非占胶州湾不可。”

1897年11月14日,德国海军出兵占领青岛,清军未作任何抵抗,拱手相让。

1914年和1938年,日本两次占领青岛。第一次,是日本人从德国占领者手里夺走青岛治理权。第二次占领,是日本侵华战争之初看到青岛的中国驻军战力不强,属于“不设防的城市”。当时,许多日本人口出狂言:“我们回家啦!”

历史已经宣告了侵略者的可耻下场!

青岛人至今记忆犹新。那一年,为兴建我人民海军战略母港,需要动迁6个村庄1429户3675人、4138座坟墓、272家企业、15153亩养殖区。动迁标准之高前所未有:地上无一间民宅,山间无一座坟墓,海上无一处养殖。

年过七旬的石板河村王奶奶,起初误以为是建经济开发区,哭着说“给再多钱俺也不搬”,当老人家得知实情后说:“真建军港,不给钱俺也搬!”就这样,6个村庄1429户人家,一个月内全部如期搬迁。

寄托着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世代夙愿,71年来,人民海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五大兵种齐全、核常兼备的战略性军种。青岛这座以海著称的城市,是人民海军71年奋进历程的直接见证者。

1950年9月9日,海军青岛基地正式成立。自此,青岛与海军结下不解情缘。多支拳头部队在这里诞生、起步、发展;中俄联合军事演习、多国海上阅兵……人民海军发展进程中许多重要活动,也都在这里举行。

放眼观世界,青岛位于“跨太平洋财富流”环带上。在一幅巨大的世界地图前,青岛警备区政委刘建辉凝视着太平洋西岸的青岛,缓缓地说:“世界10大港口中有9个处在这个环带。青岛曾经被强占、在列强手中被作为交易筹码的屈辱历史告诉我们,肥大不等于强大,重量不等于力量,越是处在财富流环带,越要重视国防建设的强大支撑。”

而今,青岛人以独有的方式主动寻找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黄金比例”。我们深信,青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奏响的盛世华章,必定和谐悦耳,响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