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3日,江苏泰州白马庙的简陋民房里,人民海军在渡江战役的炮火硝烟中宣告成立。76年后的今天,当我们仰望双航母编队劈波斩浪的勃发英姿,凝视亚丁湾护航编队纵横大洋的深蓝航迹,触摸“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跨越国界的友谊温度,看到的不仅是一支军队的成长足迹,更是一个民族向海图强的如磐信念。
透过吨位、甲板、航迹、朋友圈四个海军建设关键词,让我们一同解码人民海军走向大洋的深蓝密码,聆听大国巨舰驶向未来的铿锵足音。
吨位:大国巨舰踏浪来
人民海军成立不久,首任司令员萧劲光视察刘公岛时,竟找不到一艘像样的军舰,最后只能租用当地渔民的木船出海。老渔民那句“海军司令还要坐我的渔船”,道尽了初创时的尴尬窘迫。
这也难怪。海军刚成立时,舰艇总吨位不足5万吨,主力舰船多是缴获的旧舰和改装渔船,家底薄得令人心酸。
1953年,毛主席登上排水量仅有400多吨的长江舰视察,并乘舰沿长江航行了四天三夜。在狭小的舱室里,他写下了“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的光辉题词。殷殷期盼,不仅挂在长江舰的舱壁上,更刻在了一代代海军官兵的心中。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国自主建造的051驱逐舰开始服役。3250吨的标准排水量让人民海军第一次有了像样的国产主力战舰。
051型首舰济南舰于1968年12月24日在大连造船厂开工建造,1970年7月30日下水 (当时舷号“223”),1971年12月31日交付海军北海舰队。
然而,囿于工业水平,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国产驱逐舰的吨位一直没有得到特别大的提升。到了上世纪末,被誉为“神州第一舰”的深圳舰入列时,满载排水量达到6600吨。2020年1月12日,南昌舰入列,满载排水量超万吨。一次次艰辛跨越,一步步勇毅前行,我们国产驱逐舰的吨位有了大的改观。
而如今,我国首艘采用电磁弹射技术的航空母舰——福建舰已下水两年多。这艘代表了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航母满载排水量超8万吨,是名符其实的大国巨舰。
首航试验中的中国海军福建舰(2024年5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
从刘公岛的小木船到纵横大洋的“三航母时代”,人民海军的舰艇吨位实现质的飞跃。可以想像,当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将战机送上蓝天时,我们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那个曾经要靠借小渔船出海的海军,如今正向着深蓝远航。
甲板:“浮动机场”终成真
去年底,我国自主研制建造的076两栖攻击舰首舰——四川舰下水命名。视频新闻里,笔直宽阔的“全纵通飞行甲板”让人心潮澎湃。
2024年12月27日,我国自主研制建造的076两栖攻击舰首舰下水命名仪式在上海举行。
遥想当年,人民海军在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缺少大型舰艇。当世界海军强国带着航母编队四处耀武扬威时,中国海军甚至还没有自己的飞行甲板。曾有外国人断言:中国舰船的甲板太小,根本不具备舰载机着舰的条件和能力。
小小甲板上,何时能有战鹰振翅的空间?一代代海军将士翘首以盼。
1979年12月16日,由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人民海军首型远洋综合补给舰首舰正式服役,舷号“X615”,人民海军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舰载直升机飞行甲板。
海军鄱阳湖舰于1979年12月16日正式服役,舷号“X615”。2002年6月1日,被命名为鄱阳湖舰,舷号“882”。图为执行任务中的鄱阳湖舰(左)。
宽广的甲板,承载着走向远洋的雄心壮志。2006年,我国自主研制的071型两栖船坞登陆舰首舰昆仑山舰下水。该舰全长210米,宽28米,被军迷们亲切地称为“海上大山”。更加宽阔的甲板,可以同时起降多架直升机,填补了两栖船坞登陆舰的空白,更新了人民海军传统登陆作战理念。
071型两栖船坞登陆舰昆仑山舰,舷号“998”。
2012年9月25日,辽宁舰入列,迎来了人民海军史上第一艘航空母舰。从高空俯瞰辽宁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震撼人心的滑跃式甲板。14°的上翘角,是辽宁舰甲板舰艏的显著标识,也是“飞鲨”舰载机从辽宁舰起飞的仰角。尽管它只是航母的很小的组成部分,但被视为人民海军从海上起飞的一个象征。
歼-15战机列阵海军辽宁舰。
2022年6月17日,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下水。亿万国人欢欣鼓舞:福建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倾斜的仰角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可以比肩世界强国的平直甲板!
首航试验中的海军福建舰。
“浮动机场”梦成真!伴随着越来越宽广的甲板,人民海军装备建设驶入了前所未有的“宽阔水域”。如今,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四川舰能够同时执行平面登陆、机降和空中作战,拥有卓越的多维作战能力。
如果能把人民海军首任司令员萧劲光登刘公岛时乘坐的渔船带到四川舰旁,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岁月流淌中,一个伟大民族向海图强的夙愿正一步步接近实现!
航迹:亮剑大洋穿惊涛
人民海军的航迹变迁,是一部写满艰辛与荣光的壮丽史诗。
新中国成立初期,海军演训几乎被牢牢限制在沿海20多海里的范围内。老水兵们回忆,当时的“远海训练”,不过是到舟山群岛外面转一圈。
终于,在人民海军成立30多年后的1980年,一支由驱逐舰、补给舰、远洋救捞船等18艘舰艇组成的特混编队远航南太平洋,这是人民海军首次跨越赤道执行保障任务。编队历时33天,航程8733海里,成功完成东风5型洲际导弹全程试验的护航任务。
1980年5月,海上测量船编队出航首赴南太平洋执行任务。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供图
或许当时谁也没想到,这支由多型舰船组成的特混编队拉开了人民海军走向深蓝的序幕。从此,人民海军的一艘艘战舰开始穿越惊涛,作客三大洋、遍访五大洲。
进入新世纪,人民海军的航迹开始加速向远海延伸。2002年,由青岛舰和洪泽湖舰组成的编队,劈波斩浪、挑战极限,完成了人民海军历史上的首次环球壮举;从2008年起,波诡云谲的亚丁湾索马里海域,一批批护航编队官兵17年接力奋战,将“中国海军”四个字刻进了国际航运的安全版图;2015年,也门撤侨任务中,临沂舰在炮火环伺中靠岸的英姿,让世界看到了新时代中国海军的速度与担当。
当地时间2015年3月29日中午,中国海军第十九批护航编队临沂舰抵达也门亚丁港,在中国驻亚丁总领事馆积极配合下,撤离了首批122名中国公民,其中包括7名妇女和1名儿童,另外包括2名来自埃及和罗马的公民。
如今,这道航迹正在绘就更壮阔的图景——西太平洋的碧波上,人民海军的航母编队常态化进行高强度对抗演练,山东舰编队更是创下远海训练时间最长、距离最远的纪录;阿拉斯加海域的极地寒风中,南昌舰编队圆满完成了极限条件下的实战化演练;印度洋的烈日下,中国舰艇与多国海军并肩“战斗”;地中海的晨曦中,中外联演舰艇编队共同劈开万顷波涛……
当地时间2021年10月19日,中俄首次海上联合巡航舰艇编队在西太平洋海域联合航渡。这是中国海军南昌舰(下)与俄罗斯海军护卫舰(上)。
从近岸到远洋,从单舰到体系,这条用钢铁与热血铸就的航迹,丈量着一支海军走向强大的坚实步伐,也勾勒出一个海洋大国拥抱世界的胸襟与气度。
朋友圈:和平之盾扬威名
一个曾经饱受蹂躏的民族最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和平,也是人民海军与生俱来的特质与追求。
如今,开放自信的中国海军大步走向世界,“朋友圈”日益扩大。在传递友谊、护卫和平的航道上,舷号“866”的“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是亮眼的明星——
“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自2010年8月起执行“和谐使命”任务至今,已累计到访49个国家和地区,服务民众37万余人次,总航程32万余海里,被誉为舰行万里守卫和平的友谊使者;两次在海上光荣接受习主席检阅,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立一等功……
2023年,“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与汤加海军舰艇举行联合演练。
这是一份令人骄傲和惊叹的成绩单。每到一国,便是一次“朋友圈”的扩容,更是一次文化的交融、心灵的沟通。“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犁出的一道道壮美航迹,正是中国军队高扬和平之帆,以真诚善意、主动担当、积极作为走向全球舞台的生动缩影。
今年1月16日,圆满完成“和谐使命-2024”任务的“和平方舟”号医院船顺利返回舟山。这次远航中,他们先后访问13个亚非国家并提供人道主义医疗服务,技术停靠阿尔及利亚、新加坡,刷新了“和谐使命”系列任务历时最长、到访国家最多的纪录。
2024年,“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在贝宁科托努开展医疗服务期间,当地民众依次就诊。
爱好和平、护卫和平,越来越成为中国海军走向世界的鲜明标识。中国海军邀请几内亚湾地区数十个国家一起,成功举办两届“几内亚湾安全形势专题研讨会”,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为促进几内亚湾地区更加和平、更加安全、更加稳定、更加繁荣贡献智慧和力量。
以“和平”为目标的海上联演已成为中国参与国际军事合作的亮丽名片。
在“和平友谊-2018”中马泰联合军事演习中,参演舰艇编队向任务海域航渡。
2018年,“和平友谊”中马泰联演首次实现三国舰艇混编同训。马来西亚海军军官在演习日志中写道:“与中国战友的每一次握手,都让我想起郑和下西洋的和平传统。”2023年,这一演习已扩展为有6个国家参与的多边活动。参演官兵在联谊晚会上交换徽章、互学语言的场景,成为最受欢迎的非正式外交场合。
海军舰艇编队参加“和平-2025”多国海上联合演习。图为各国参演军舰进行单纵队课目训练。
今年2月,在巴基斯坦某海域,中国、巴基斯坦、美国、印度尼西亚等10余个参演国舰艇亮相演兵场。文化交流期间,中国点位独特的一抹“中国红”引起了各国官兵的高度关注:我军官兵精心准备的民俗舞蹈、传统乐器演奏、中华武术表演等节目,受到各国官兵喜爱,和平友谊的种子正随着不断扩大的朋友圈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吨位记录着实力增长,甲板承载着跨越突破,航迹丈量着使命担当,朋友圈见证着开放胸怀。风雨兼程76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人民海军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坚信,这支面向星辰大海的钢铁舰阵,必将在守护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征程上续写新的灿烂辉煌。
(图片来源于新华社、中国军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