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航空大学某大队为专业骨干成长成才搭建平台——
让年轻军士在任务中淬火成钢
■楚佳星 解放军报记者 胡云艳
初冬时节,海军航空大学某大队组织一场全流程保障训练,该大队起飞中队装备检查员、二级上士张洋圆满完成各项保障任务。
“从士官学校毕业不到两年,张洋在大项任务中已能独当一面、挑起大梁。”该中队张教导员坦言,“按照以往惯例,组织全流程训练时,装备检查员一般由经验丰富的专业骨干担任。作为一名年轻同志,张洋的快速成长,得益于大队为促进专业骨干成长采取的一系列务实举措。”
今年初,上级组织一场跨昼夜高强度训练,要求该中队挑选年轻骨干担任任务引导员和装备检查员。得知消息,张洋主动请缨参训。
“年轻同志希望在大项任务中锻炼成长的热情值得肯定,但此次训练强度大、难度高,他们能胜任吗?”经过综合分析和慎重考虑,该中队领导决定选派张洋和三级军士长高原共同执行此次任务。最终,在高原的指导帮带下,张洋顺利完成任务。
“我们坚持把有潜力的年轻军士推到任务一线摔打磨砺,帮助他们快速成长,确保骨干队伍满足部队建设发展需求。”该大队领导介绍,压茬推进的大项任务,有效强化了年轻军士的危机意识和“本领恐慌”——能力不达标就走不上关键号位,不经历任务淬火就无法快速成长蜕变。为此,该大队坚持多措并举狠抓年轻军士培养,为他们的成长进步创造条件、搭建舞台。
“让官兵从事热爱并擅长的工作,才能最大限度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该大队领导介绍,他们坚持人岗相适原则,将对口岗位作为军士骨干调配的第一落点。
下士李天赐是这一举措的受益者之一。新训结束来到该大队阻拦中队后,李天赐被分配到专业对口的阻拦装置操作员岗位。很快,他就在同批新兵中崭露头角,多次圆满完成阻拦保障任务。
考虑到李天赐的快速成长,该中队为他定下更为清晰的发展目标——早日完成阻拦装置指挥员“放单”。
此后,李天赐训练更加刻苦,一有时间就向班长骨干虚心请教,专业能力明显提升。一次保障战机着陆任务中,对讲机里突然传来“流程指示灯‘待命完毕’按钮无法按下”的特情。得到“甲板面和舱室均已准备完毕”的答复后,李天赐果断下令:“通过对讲机下达后续任务步骤。”最终,战机成功阻拦着陆。
这次任务中,李天赐冷静果断的表现赢得一致认可。此后,他顺利通过考核,成为该中队第一个担任阻拦装置指挥员的下士。
该大队领导介绍,他们针对入伍前便有一技之长的年轻军士,探索走开个人特长与使命任务有机融合的培养路子,有效缩短了专业骨干的成长周期。
大学期间主修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的汪义山下队后,所在中队特意将他分到装备革新能力突出的一级上士王旭的班里。看到王旭的一项项革新成果,汪义山深受触动。一次保障任务中,由于飞行量极大,留给官兵更换阻拦索的时间非常有限,加上携带工具繁多、检查耗时长,他们不得不临时增加人员,才顺利完成保障任务。任务结束后,汪义山分析感到,必须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于是,他向王旭建议,研制一套改进装置。随后,汪义山和王旭从基础理论、机械构造、材料选择等方面入手,制订方案、仿真建模、试验验证……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们成功研制出一套改进装置,大幅提升了保障效率。
“每名年轻军士都是一颗种子,只有经过阳光雨露的充分滋养,才能茁壮成长。”在该大队领导看来,随着实战化训练深入推进,训练难度、强度不断增大,迫切需要更多能够独当一面的骨干力量。以往,大项任务主要由高级军士打头阵,一些能力突出的年轻军士因缺乏实践锻炼的平台和机会,制约了成长进步和能力提升。为此,他们打破惯性思维,大胆放手让年轻军士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淬火成钢。
雷达引导操作维护员唐鹏对此感触颇深。下队不久,唐鹏便因专业素质过硬,参与了本专业装备操作标准化流程手册编写任务,还多次在上级组织的装备技能比武中取得优异成绩。但因缺乏更大的平台、更多的机会,唐鹏成长的脚步逐渐慢了下来。
一次,该大队受命参加舰载机飞行员资质认证考核保障任务,他们专门安排一批年轻军士参与,同时遴选一批高级军士协同保障。包括唐鹏在内的一批年轻军士在任务中表现出色,刷新了单日保障飞行次数、连续保障时间等多项纪录。
精准培养、创新攻关、任务淬炼……在一项项务实举措的助力下,该大队年轻军士成长周期普遍缩短,一批年轻军士具备胜任双岗能力,多项革新成果被运用于保障一线。
“年轻军士想法活、动力足,为部队全面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看着一茬茬年轻军士在重要岗位上挑起大梁,该大队领导欣喜地说,“我们将持续探索改进年轻军士人才培养机制,帮助他们快速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