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由于缺乏制度保障,与作战部队联训往往“靠领导出面协调、凭私人感情勾兑”,如今随着法规制度的不断完善,纳入全军联训体系——
挂钩训练不再一厢情愿
讲述人:乔洪浩
现任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人武部部长。1972年10月出生,1990年3月入伍,历任排长、连长、参谋、市国动委综合办专职副主任等职。
整理人:中国国防报记者 王少亭
说起民兵挂钩训练大家并不陌生,可这种训练形式,真正成为一种常态化,还是最近几年的事。
我听一位长期从事民兵工作的“老武装”讲,其实“挂钩训练”由来已久,只是当时不叫挂钩训练,而是叫帮训。那时,只要民兵有需求,部队就会随时派官兵到村里指导民兵进行打靶、投弹等训练。
改革开放以后,民兵训练陆续转入基地,部队官兵到村里帮助民兵训练的场景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近年来,随着使命任务拓展,民兵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日趋频繁,对装备和训练提出更高要求。2004年,徐州军分区与8家驻军部队签订教学训练保障协议,有计划地邀请部队官兵到基地指导防空、通信、工兵、防化等民兵分队开展专业训练。
好的经验总会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2009年,上级正式以文件的形式明确挂钩训练。从此,挂钩训练就成了民兵训练场上的高频词,但由于相关配套制度不够完善,规定比较模糊,挂钩训练有时仍要“靠领导出面协调、凭私人感情勾兑”,实施起来有不小难度。特别是受场地、器材、教练员队伍等客观因素影响,有的课目训练只能是一厢情愿。
2013年,我从徐州军分区机关到铜山区人武部任职。当时,我区编了一定数量的对口支援空军民兵分队。我就想,一定要借机把挂钩训练研究透。
一次偶然机会我了解到,空军某场站在铜山区有一个模拟投弹训练场,每年训练都有群众误入场内,带来安全隐患,部队每次都要派出官兵进行警戒,为此牵涉大量精力、耗费不少人力。
机会难得!我马上协调所属镇武装部派出民兵配合空军官兵进行现场警戒,并借此同空军官兵学习战场勤务组织训练方法,并探索出多项战场勤务支援新举措。
后来,我们按相关协议选派民兵骨干到空军部队参观见学,并逐步推开民兵分队成建制进驻空军部队训练。2016年11月,我带领民兵工程抢修分队到场站开展飞机跑道抢修训练。在场站官兵手把手指导下,民兵熟练地操作机器装备,一个班组不到20分钟,就修补完成大约1平方米左右的“弹坑”……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去年以来,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条例(试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监察条例(试行)》和新一代《民兵军事训练大纲》等一系列政策法规颁布施行,使挂钩训练有了遵循和依据。
今年年初,辖区内空军部队将民兵挂钩训练一并纳入年度训练计划。4月份,他们又主动与我们对接,按照民兵军事训练大纲要求,组织伪装防护、防化救援两支民兵队伍,围绕飞机伪装、防护装备操作使用、沾染检查等6个课目开展联训。
“真没想到,这辈子虽然没当过兵,但还能与战斗机亲密接触,这次训练来得太值了!”6月中旬,我带领民兵分队如期来到机场开展现地教学训练。看到民兵的兴奋劲儿,我感触良多:是军队体系重塑让作战部队与民兵实现无缝对接。这一切,看似顺其自然,实则是重塑带来的转变;是历史必然,更是时代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