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每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民生问题一直是镁光镜下的焦点,今年“两会”也不例外。努力解决新时代民生热点痛点问题,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民生议题最为鲜明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良性循环。党的十九大强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切实保障基本民生,推动解决重点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经济发展是民生改善的基础,不能出现经济取得发展、人民却没有获得感的现象,改善民生要尽力而为,不可有半点懈怠。同时,改善民生自身就是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有效投资,就是将资源投入在基础设施、养老、托幼等直接关乎民生的领域,最终形成有效消费,真正拉动内需。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这种良性互动关系需要逐步培育,因此改善民生也不能好高骛远、寅吃卯粮,口惠而实不至,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
二是从宏观经济社会发展布局高度出发解决好就业问题。就业是今年民生工作的最大热点难点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就业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城镇年均新增就业1300万以上,2018年更是达到1361万,我国已经实现了比较充分就业。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形势的基本特征是稳中有变,变中有忧。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提升对一些传统就业岗位的淘汰速度加快,而外部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对我国现有的就业岗位形成一定的冲击。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具有标志性意义,进一步宣示了中央的基本态度,即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稳就业是今年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稳增长首要是为保就业。为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突出强调三点。一是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二是强调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院校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三是完善对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综合手段,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和城镇就业困难群体等多渠道就业创业,使人人最终都能从事一份有尊严的工作。
三是以质量提升为核心推动基本民生制度的完善。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水涨船高”,我国民生领域存在的一些短板成为人民最为关心的民生痛点问题。近年来,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党和政府开始朝民生制度更健全、更公平、更可持续等方向努力。在教育方面,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着力于解决学前教育“入园难”、城镇学校“择校热”“大班额”问题、农村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难以及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学校建设等问题。在社会保障方面,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着力于解决一些社会保险没有实现全覆盖、一些社会救助水平偏低和社会福利需求增长过快等问题。在医疗卫生方面,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着力于提高大病救助报销比例、加强药品疫苗安全监管、实施癌症防治行动等关键问题,以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在脱贫攻坚方面,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着力于解决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果,以及充分激发和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等问题。
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是这个新长征中的一个加油站。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一定要通过持续多年的努力,构建出一个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相适应的现代民生制度体系,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