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军嫂坚守筑爱心小屋:做军人的妻子,甘愿付出更多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刘尚君 发布:2019-01-26 14:57:41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2009年,刚来到辽宁鞍山海城市随军的乡村教师杨辉接手了一个新班级。学习委员的家长找到她说,孩子要回老家读书。杨辉没有多想,给孩子准备了一些学习用品,还在班里开了欢送会。然而半个月后,这位同学出现在了烧烤店里,因为长期做工,十指被签子都扎烂了,缠满创可贴。

“她才11岁呀!”杨辉见了无法忍受眼前的场景留泪了,责怪自己的疏忽差点让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过早凋零。

那一年的寒冬来得早。课间操上,杨辉看见两个孩子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才发现他们的校服下只穿了件破旧的球衣。她把孩子们裹进自己的大衣里,然后又请假出校门买来棉衣为他们御寒。

“军嫂爱心小屋”军嫂们为学校捐赠物资。张小秋供图

学校里这样的孩子还很多。杨辉急切地打电话向同为军嫂的张小秋求助。张小秋和她一起来到女同学的家里,与家长协商,承担孩子学习所需的全部费用,让孩子顺利回到校园。张小秋又拟了一份在军营里传递的募捐倡议书,顺利为孩子们筹得了第一批棉衣。

回来后,大家商量着要把好事继续做下去,张小秋与军嫂姐妹们在废旧车棚里自发组建成立了“军嫂爱心小屋”。

张小秋和杨辉成为辽宁海城“军嫂爱心小屋”的主创人员。

小屋简陋但温馨,她们捐款、捐物,利用业余时间捡被人丢弃的饮料瓶、废纸壳、用洗干净的旧衣物做成鞋垫,筹集善款,帮助社会弱势群体,一笔笔爱心善款化做一股股暖流温暖着心田。

细微的帮助从身边开始。战友的一声“嫂子”就是行动令。“现在士兵的年龄都不是太大,十七、八岁离开父母来到军营,很多还是独生子,好多事情不会做。”时常听见爱人说军营的那些事,杨辉和军嫂们就利用节假日到部队来。

“尤其是春节时,跟想家的战士说说话,有什么需要就帮助他们。随军家属,或者探亲家属有需要就来找我们。”张小秋和杨辉就像战士们的“编外指导员”,帮他们缝缝补补,也为他们的婴孩做被子、买新衣。

“军嫂爱心小屋”军嫂们正在整理捐赠物资。张小秋供图

军嫂爱心小屋志愿者们,从2009年至今连续四年为海城市验军小学新生捐赠书籍和光盘,同时资助两名家庭贫困的孩子上学,为孩子提供学习用品。

海城市马凤镇柴木村崔大爷一家生活特别贫困,五口之家生活来源全靠政府低保补助和75岁崔大爷种地维持。崔大爷儿子残疾,儿媳智障,7岁小孙女患有耳病,又得了流脑,小孙子智力不健全,一家人生活十分艰难。

军嫂们亲自走访调查后发起倡议,身边10几名军嫂纷纷积极响应,帮助崔大爷一家渡过难关,资助崔大爷孙子、孙女上学,组织自愿者们去崔大爷家“盘炕”,买来新的地板革和被褥,几乎每间隔一段时间就送来米、面、油等生活用品来帮扶崔大爷家,并决定长期资助崔大爷的孙子、孙女。

2013年,军嫂爱心小屋从电视上看到抚顺市清源县南口前镇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组织志愿者为南口前镇中心小学40名孩子捐赠书包、字典、本、笔等学习用品,交到李校长的手中。严寒渐近,军嫂爱心小屋为四川省甘孜州甘孜县贫困山区捐赠5大包消毒后的被褥、鞋等生活用品。

如今,张小秋带领的“军嫂爱心小屋”已成为海城公益团队的一个闪光点。成员已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至100余人,捐助对象遍布全国各地。成立8年来,“军嫂爱心小屋”共为社会奉献资金及物资总价值超过30万元,建立助学点6个,组织公益活动170余次,志愿服务累计超过一万小时,发放物资21200余件,邮寄包裹800多件,送物资上门40余次,共计在重要地区集中设立7个分站、42个捐赠点。

春节将至,“军嫂爱心小屋”军嫂们正在整理捐赠物资。张小秋供图

杨辉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军嫂,就是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无所不能的战士。“家里的大事小情,照顾老人,教育子女,这些都是我们的责任和任务。我们也常常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因为我们是军嫂。我们是这个家的顶梁柱。丈夫经常不在身边,我们也学会坚强。”

“军嫂这样的这样的经历说上一火车也说不完。但军人自有军人的爱,他们会把爱深深放在心里。”

很多人问杨辉,“做军嫂苦吗?”

杨辉说:“苦!但这是自豪而幸福的苦!”

有人问杨辉:“做军嫂累吗?”

杨辉直言:“累!可这是舒心而执著的累!”

有一个片段杨辉和张小秋不能忘,“军嫂爱心小屋”到崔大爷家走访要离开时,崔家小孙女奔跑着扑到她们的怀里问:“阿姨你们还来吗?”

“来,我们一定来!”为了一句承诺,为了一个微笑,一个拥抱,“军嫂爱心小屋”坚持走到了今天。军嫂们常说,我们是军人的妻子,就应该比大家多付出,我们不图名不图利,只希望尽微薄之力能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

责任编辑:于雅倩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