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变迁系列述评社会篇:活力的迸发

来源:新华社作者:陈芳、杨维汉、齐中熙、陈聪责任编辑:杨一楠
2018-12-06 11:35

一条社会发展红线贯穿始终:“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掷地有声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走进“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展厅,一张1977年12月高考考场里考生凝神作答的照片,将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黄宇光的思绪拉回从前。

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时,黄宇光正在安徽省当涂县乌溪公社金庄大队插队。从天而降的喜讯,仿佛漆黑隧道尽头突然射进来的那束光,让他体会到积聚了太久的渴望,那是一个国家重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旗的序曲……

1991年,摄影师解海龙在安徽省金寨县拍到的一张“大眼睛”照片,引发千万人民对农村教育状况的关注。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每年仍有100多万小学生因家庭贫困交不起几十元的书杂费而失学。

从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到把实施科教兴国作为基本国策,再到人才强国战略……中国教育发展的40年,是一场伟大变革的鲜明注脚。

今年6月7日11点半,刚刚走出考场的北京高考考生张晨镇定自若。今年,像张晨这样在2000年出生的“世纪宝宝”迎来了他们的高考之年。975万考生人数创下近8年高考新高。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如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全覆盖;高等教育已然成为大众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中国教育走出了一条超常规、高品质的快速发展道路,不断提高的国民受教育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添加源源不断的活力。

人民的向往,就是奋斗的目标。

从“医改”聚焦“药丸经济”、疫苗管理体制,到“教改”推行“营养餐计划”、剑指校外培训机构,再到“户改”探索租赁房屋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户口落户……40年来,民生改善为亿万民众激发创新动能提供助力。

“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民生建设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速推进,直指社会难题和民生痛点。

——被改革开放激活的市场细胞促成新的职业体系在细化与新生中重构。截至2017年末,全国就业人员超过7.7亿人。最近5年来,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在1300万以上。

——一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全民医疗保险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建成,覆盖10.5亿城乡居民的大病保险制度全面建立。

——从“看上病”到“保健康”,“病有所医”内涵不断丰富。截至去年底,全国分级诊疗试点城市数增至321个,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至76.7岁,医改福利正不断筑牢亿万民众健康幸福的民生之基。

——养老服务业着力破解“一床难求”困境,养老服务供给总量不断增加。截至2017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约15.5万个,各类养老床位合计744.8万张。

社会活力的充分激活,民生是落脚点,也是着力点。

随着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完善,改革红利惠及亿万民众,“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梦想愈见真切。

一个崭新社会治理格局已经形成:从“管理”到“治理”凸显共建共治共享理念

因改革成名迸发出活力的小岗村,自今年4月起探索打造“社区党建、社区协商、社区营造”社会治理新模式,以创新村庄治理来传承“红手印”精神,激发群众共建美好家园的新活力。社区工作协商委员会6月开始运作,已就群众反映强烈的20多个问题制定出“问题清单”和整改详单。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单位人”到“社会人”,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在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大潮中,治理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绝非易事。

改革开放40年来,面对一系列“新考题”,中国共产党向人民交出社会治理的优异答卷。

——公共安全防护网络建设逐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快构建。

今年2月27日上午9时50分,贵阳市某重点领域“人像大数据”系统发出预警:全国在逃人员徐某已进入该领域。1分钟后,徐某被抓获。办案民警说,徐某在逃18年,现在的样子和当年早已不同,可“人像大数据”系统能从面部轮廓去判断,不怕脸上皱纹和胡子多。

互联网、大数据让“智慧治理”感知社会每一天最细微的变化,从基层“线型”管控变身“网状”治理,从“人防”改为“雪亮”联网监控,公共安全防护网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不断加强。

在北京,“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已经在169个街乡进行试点,下一步将全面推开;在上海,自治、共治、德治、法治“四治一体”社区治理工作法正在探索当中,通过建立“需求库”与“供给库”,让群众需求与社会资源有效对接。

从“小脚侦缉队”到安保志愿者“朝阳群众”,从“刷墙贴通知”到“互联网+社区治理”,更多新鲜血液注入协管共管队伍,“平安中国”打通“最后一公里”。

——公民道德建设不断加强,风清气正的社会格局日益呈现。

从“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大格局逐步呈现,到“好家风建设”“美德在农家”活动在各地兴起,再到“最美妈妈”“最美逆行者”“最美孝心少年”获千万网民点赞,向上向善的力量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演绎。

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正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向新境界——

累计制发超过18亿张二代身份证,异地办理1000多万张;实施《居住证暂行条例》,彻底告别“暂住证”时代;“最多跑一次”“马上办”“网上办”,公平高效让群众成为最大受益者。

全国法院累计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1200多万例,300多万“老赖”迫于信用惩戒压力履行义务;将人、地、事、物、组织等纳入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全国社区(村)网格化覆盖率超过93%;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由2012年的87.55%上升到2017年的95.55%。

外国媒体感叹,中国不但创造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奇迹,还创造出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的奇迹,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