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河村村民跳起了达体舞。
从大通间到彝家新寨 村民住房安全有保障
离村民活动中心不远处,是村民黑日此日的家。亚河村第一书记朱国峻告诉记者,黑日此日一家五口,曾是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这两年,他们一家最大、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居住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朱国峻说,这一家人曾居住在山沟的土坯房里,也就是阿都彝族传统的“大通间”。“人和牲畜生活在同一个房间,人在火塘边吃饭,养的猪就在旁边走动。”朱国峻向记者描述,当时村民家门口的院坝都是泥土,一下雨,猪粪和泥水就混合在一起发出难闻的气味。直到去年2月,这一情况得到了彻底改变。

亚河村村民黑日此日在自家新房前。
去年2月,彝家新寨建成后,黑日此日一家顺利住进了新房,一个客厅四间卧室,还有附属的厨房、卫生间和猪圈。记者现场看到,如今的黑日此日家,房顶有热水器,房间有电视机,院落铺成了水泥地,居住和养殖功能分区明晰。朱国峻告诉记者,2016年8月,亚河村启动彝家新寨建设,黑日此日等27户较为偏远的农户成为易地搬迁对象,建房资金主要来自财政补助和村民自筹,目前全村实现了安全住房有保障。

布拖县阿都彝族传统民居模型。
“现在的布拖,很难再找到大通间的土坯房了。”据布拖县文化馆馆长阿力莫勇扎介绍,县文化馆内有一座阿都彝族传统民居——大通间的模型,这座木质的模型直观展示了阿都彝族民居的特点:瓦板房、三锅庄、大通间、牲口圈等。阿力莫勇扎告诉记者,以前通常是一家人住在大通间内,右侧养牲畜,有些人家会用栅栏将人畜隔开,有些人家则直接是人畜混居。随着彝家新寨的建设和移风易俗的推动,这样的大通间越来越少了。

亚河村彝家新寨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