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践行者】伶仃洋上的"父子兵":在港珠澳大桥建设工地上 做农民工也很自豪

来源:大洋网作者:陈治家 李正林 梁万清责任编辑:焦国庆
2018-10-26 17:29

坚守荒岛的“父子兵”

港珠澳大桥工期紧、质量要求高,无论是一线工程师,还是工地上普通工人,面临的压力都数倍于普通工程,加上长期外海孤岛作业,工人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也有工人执着地坚守到最后,一待就是几年。皮天祥就是这样的一位,跟他一起留下来的还有他的儿子皮辉。

50多岁的皮天祥是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预制厂混凝土班班长,是资深的混凝土振捣工人,工友亲切地称他“老皮”。

从2011年沉管预制厂在牛头岛上初建开始,他就一直参与其中。2013年,儿子皮辉被他带上了岛。老皮从没有缺席过二号生产线的混凝土浇筑,每一节沉管浇筑持续35个小时以上,采用一次性全断面浇筑,振捣时长控制很重要。大多时候振捣工人一站就是一天,很多年轻的小伙子都受不了,更何况50多岁的老皮。但老皮从不叫苦叫累,站一天双腿发麻、膝盖生疼,他还是坚持下来了。“有的人劝我放弃,这个工作岗位太辛苦了。但看到我打出来的混凝土,躺在海底40多米深都不漏水,想到这个,我就咬紧牙关坚持再坚持。”老皮说。

在父亲的带领下,儿子皮辉很快掌握了振捣技巧,成为一名熟练的振捣工。皮辉说,他是第一次在一个地方待那么久,之所以能够坚守下来,一方面是受父亲的影响;另一方面,做这个工程有成就感,“别人问我在哪里干,我说在建港珠澳大桥,他们都高看我一眼”。

老皮告诉自己班里的兄弟,“作为建筑工,这是人生中难得一次的辉煌工程,要珍惜”。了解到港珠澳大桥对国家和世界桥梁史的意义时,老皮更是要求儿子和班组其他兄弟要全心全力地工作,以最好的状态做好每次混凝土浇筑。

2016年底,最后一节沉管预制完成,老皮父子晚上高兴地对饮了几杯。“这么多年经历了风风雨雨,吃了不少苦,流了不少汗,但回头看,所有辛苦和付出都是甜的”,老皮对儿子说。儿子皮辉说,作为一名农民工,工程结束了,他也就离开珠海。但是再苦,对于港珠澳大桥还是非常留恋,“等它通车后,我还是想回来走走,最好能有机会经过港珠澳大桥,去香港玩一次”。

黄青洲一家两代三人在荒岛上奋斗多年

“一家三口”各司其职

在沉管预制厂码头,停靠着一艘装满建材的货船,佩戴红色“安全员”袖标的黄河,一丝不苟地指挥着桅杆吊,将原材料从货船吊往平板车上,再运到生产区加工。黄河在这个码头一站也是几年。不同的是,在这个小岛上,工友中有他的父亲黄青洲,还有他的妻子程秋蓉。

父亲黄青洲是最先上岛的。2011年,刚结束在东莞工地上的生活,已经离家3年的他没回家,而是直接赶到牛头岛沉管预制厂建设现场,做了沉管预制厂机务班班长,一待就是6年。2012年底,他还把儿子黄河带上了这个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一年后,黄河的妻子程秋蓉也来到岛上,从此,一家三口两代人,一起奋战在港珠澳大桥沉管预制一线现场。

2013年,刚上牛头岛不久,“五加二,白加黑”的艰辛让黄河有些吃不消,荒凉的海岛上没有娱乐,生活十分单调。黄河一度想放弃,为此他跟父亲吵了一架。黄青洲并没怪罪儿子,只是对黄河说,“到哪里都是干活,到别的工地一样要吃苦,再坚持试试看”。

黄河说,那一刻抬头看到一脸汗水的父亲,突然发现这几年长期在外的父亲老了很多,心里突然一阵酸,“我爸在外面干活很辛苦,不想让他一个人撑起这个家,我也要挑起担子”。这次“争吵”后,黄河没有再提过要回老家去,而是老老实实地一直陪着父亲,直到去年海底沉管全部安装结束。

记得有一年台风来袭,为了让货船在台风登陆前安全返航,黄河带领班组弟兄在码头加班加点,连续奋战30小时没合眼,安全顺利地完成了卸货任务。

黄河回忆,他刚参建港珠澳大桥时,儿子还不到一岁,随后几年他很少回家,在这个荒岛上过了三个春节,父亲更是常年在外。黄河说,“自己辛苦点,主要还是想孩子有个不错的未来,以后让他上学读书没有后顾之忧”。

父亲黄青洲表示,这么多年在外务工,他最愧疚的是妻子,“我和儿子儿媳一直在外,她一个人在家持家,还要带孙子,真的不容易”,说到这,硬汉流下眼泪。

“父子兵”“兄弟连”“夫妻档”,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肩挑起一个个家庭的担子,也挑起了港珠澳大桥这个重担。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