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海口岸连接大桥桥头
40岁出头的何汉杰是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工地上的一名沉管舾装工,“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工地上,我深深感觉做一个农民工也很自豪”,正因为有这份自豪感,他在这个工地上干了一年后,从河南老家把自己的叔叔和儿子都带来了。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港珠澳大桥建设工地上“父子兵”“兄弟连”“夫妻档”常常被身边的人津津乐道,更有像何汉杰这样一家三代人同上阵,爷孙三人同一班组,齐心协力共建这一超级工程。为了一家人的幸福生活,他们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一米一米筑出这座世纪大桥;一节一节让沉管隧道在伶仃洋海底延伸……

何飞翔“爷孙仨”工作中
伶仃洋上的“爷孙仨”
何汉杰是港珠澳大桥一名沉管舾装工,为人沉稳,技术娴熟。他2013年年初来到珠海牛头岛,在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工地上干了一年。2014年春节,他回了趟河南老家陪家人过节,从老家带来了两个徒弟:一个是他的亲叔叔何志军,当年48岁,也是一名常年辗转在各个建筑工地上的老建筑工;另一个是他的儿子何飞翔,那时才满18岁,刚刚从汽车修理转行来做建筑工人。到工地后,“爷孙仨”就一个班组,一师带两徒,成为沉管浮运安装的黄金搭档。
一节重约8万吨,相当于一艘中型航母重量的标准沉管,在10艘大马力拖轮的牵引及数十条警戒船护卫下,浩浩荡荡驶往沉管安装现场。和煦的春风拂过,温暖的阳光洒落在施工船面上忙碌的工人身上。在沉管浮运途中,何志军“爷孙仨”带着工具走到“津安3”安装船的甲板上,打量着沉管顶板上的缆桩。“我们的工作是一条龙,管节浮动前进行二次舾装,不仅要把沉管顶上的那些东西装好,还要把管节里面的那些观测设备、照明线路装好,这些工作不能有半点马虎;沉管浮运到位后又要抓紧把管顶上该拆除的物件迅速拆除,以最短的时间完成沉放准备;沉管安装到位后,我们又把里面的那些管线、设备拆除……”虽然到项目工地上不久,何志军介绍起工作来头头是道。
何志军此前一直在开封、郑州等地打工,修房修路。因为家里还有几亩地,为了方便农忙时也可以回家兼顾农活,所以他一直不想离开河南。2014年春节,侄子何汉杰从港珠澳大桥的施工现场回老家过节。告诉他港珠澳大桥建设工地从不拖欠工资,住空调房,领导经常上岛来慰问。这让何志军动了心,便跟着侄子何汉杰跑到珠海来了,一同来的还有他的侄孙子何飞翔。
何飞翔说,此前他先后在郑州、西安等地闯荡过,当过销售员、汽车修理工,挣了点钱,也吃了不少苦。父亲何汉杰在港珠澳大桥工地上干了一年,回家过年时说,感觉做个农民工也很自豪,“看父亲那神情,感觉修港珠澳大桥很牛”,何飞翔说,“这不,过年后我就跟着老爸来了”。
“拍张好看的照片给妹妹”
来珠海后,何飞翔才发觉其实跟着父亲干也挺好,父亲手把手地教,由于以前学过汽车修理,电路图一看就懂,何飞翔上手很快。
岛隧项目部总经办的宣传干部李正林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回忆说,那次正碰到一家电视台随船采访的记者来拍摄外景。何飞翔一直盯着记者看,突然问李正林:“叔叔,他们是中央电视台的吗?这里的施工现场我老家的人能看到吗?我妹妹可想看看我们啦,电视里能看到我们吗?”
“那样想妹妹,来,我给你拍一张照片,寄给你妹妹,怎么样?”李正林准备拍下这一家人忙碌的身影时,小伙子害羞地飞快躲开了。“今天穿得这么脏,不好看,下次穿漂亮点,你再帮我照张好看的寄给妹妹”。
像何飞翔一样,不少大桥建设者一到工地上,经常一两年不回一次家,家人一旦从电视上看到报道港珠澳大桥施工的场景,总要打个电话来问候一声,给他们鼓鼓劲。
一次,妹妹给何飞翔电话,说她从电视里看到了港珠澳大桥沉管海上浮运现场的报道,就好想看到哥哥和父亲的身影,“那一会,就想着给妹妹拍个视频,虽然干活有点累,但想想自己参与了这么牛的工程,就感觉有些幸福”。何飞翔说,他觉得跟着老爸一起是来对了。

老皮在做工作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