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海上来•改革进行时】
改革开放看宁波,一颗冉冉升起的明珠
中国军网宁波9月16日电(记者 杨帆)9月的宁波,热浪袭人,呼啸的海风吹在脸上是那种南方特有的黏腻感。一路辗转,9月16日,“风从海上来•改革进行时”采访团来到了浙江宁波,探寻这座美丽的港口城市如何在改革开放的潮头,书写自己的奋进故事。
一个体制的改革,带来翻天覆地的巨变
当深圳市已经创造了3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的时候,宁波市的第一高楼——东门口的交邮大楼,一个只有8层,32米高的建筑,宁波竟然整整建了7年时间。同样身处改革开放的大潮,为什么宁波却显得慢了很多?
1984年到1985年期间,宁波城市建设发展开始启动,两年间城市的建设工程量实现了近亿元的规模,是宁波城市前32年建设工程量的总和。然而,这种投资规模,还是让宁波市自感“先天不足”,无法满足发展需求,宁波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制约着宁波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获得更大的经济自主权,真正实现添翼起飞是当时的宁波最迫切的渴望。
事情迎来转机发生在1987年。1987年2月24日,国务院以国函【1987】37号文批复,决定对宁波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管理,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并同意继续在宁波市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
同年6月,浙江省政府同意宁波市计划单列,按市辖行政区范围,自1988年开始全面实施单列管理。宁波市的改革开放由此开始真正起步,全市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也就是从那年开始,宁波在计划、规划、外贸、工业、农业等方面,有了自己更为自主制定整体规划和发展战略的权力,一批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推动作用的大项目纷纷落户宁波。可以说,正是这一经济计划体制的重大变化,推动了宁波市今后的发展一路高歌猛进。
现在,宁波以工业强市和先进制造而享誉全国、远扬海外。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47亿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15位,占全省GDP比重为19%;外贸进出口总额7600亿元,占全省30%左右;拥有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汽车制造等8个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67亿元、总产值1.6万亿元、利润1264亿元,均居浙江省首位。
曾经慢人一截的宁波,正以自己的发展模式不断刷新让人惊叹的“宁波速度”。
从河埠码头到东方大港,宁波致力打造港口经济圈
宁波舟山港中,30万吨级的巨轮穿梭往来,通达全球600多个港口。码头上,穿着工装的师傅在几十米的高空自如地操作着庞大的红色桥吊,进行装箱卸箱。忙碌的工人,井然有序的码头,彰显的是港口的高质发展。据了解,2017年,宁波舟山港的吞吐量突破10.1亿吨,成为全球首个突破“10亿吨”的超级大港,并且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460.7万标准箱,蝉联世界第四位。
可是,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国际化大港,曾经也只是一个内河小港。1973年,宁波港由甬江港区向东拓展,开始建设镇海港区,使宁波港由内河港走向河口港。1978年,中央决定在上海建设宝钢。可是上海的水深靠不了10万吨大船,炼钢用的进口铁矿石进不去。专家考察后一致认定,把码头建在邻近上海、优势天然的宁波北仑。1979年,随着宁波港核心港区北仑港炸山填海的隆隆炮声响起,宁波港完成了由河口港向海港的跨越,一座现代化大港在东海之滨开始崛起。
“三年建设,高峰时有1.8万多人、上百艘船舶在施工。”已经90岁高龄的原宁波港北仑矿石中转码头首任党委书记萧群提起改革开放后的建港情况仍激动不已,他把当时的建设场景形容为“大地喧闹、大海翻腾”。
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远见卓识的政策策略。港口,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中,始终有着沉甸甸的分量。2005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出席宁波—舟山港管理委员会授牌仪式时说:“今后的大手笔建设,一个浓墨重彩之处,将是在港口建设方面。”
不负所望。改革开放40年,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下,现在的宁波已经成为亚太地区的重要门户,并且形成了以舟山港为中心,以宁波市与腹地城市群为载体,以综合运输体系和海陆腹地为依托,以港口产业链为主要支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紧密联系、相互协调、有机结合、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和影响华东片的“港口经济圈”。
靠海吃海,经济发展不忘保护海洋生态
历经四个半月伏季休渔的象山渔民,终于迎来了开渔的日子。9月16日上午,第二十一届中国(宁波象山)开渔节——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开船仪式在全国六大中心渔港之一的象山石浦港隆重举行。这也是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后象山渔民开赴的首趟航程,辛劳的渔民们以恢宏的开船仪式来庆祝属于自己的节日。
宁波的象山半岛拥有800公里的海岸线,象山县是全国渔业大县,捕捞业在当地海洋渔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唤起渔民对海洋资源日趋衰减的忧患意识,教育渔民自觉保护海洋资源,自1998年始,象山县委、县府首创中国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追求人海和谐共荣,这是55万象山人民的庄重承诺。我们深信,唯有严守休渔制度,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好海洋,让大海碧波万顷,让鱼虾繁衍不息,才能铸就蓝色辉煌!”象山县领导在开渔节开船仪式上发表致辞。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已经成为象山人民的普遍共识。“牧海耕渔,放生归海,是我们渔民的本分。爱护海洋,保护生态,让大海碧波万顷,让鱼儿繁衍不息!” 千舟竞发,百舸争流。1500艘渔船首尾相接,宛如一支威风八面的庞大舰艇编队,劈波斩浪驶向大海深处,场面甚是震撼。
休渔放生,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实现人与海洋和谐共处,这只是宁波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截至目前,宁波已累计建成国家级生态区县(市)5个,省级生态区县(市)实现全覆盖。建设“美丽公路”精品线560公路、“美丽航道”50公里、“美丽绿道”140公里。实施“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建设特色花卉景观大道,中心城区新增公共绿地100万平方米。到2020年,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宁波在这个目标上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
40年发展奋斗,40年实践探索,地处杭州湾核心,背靠长三角城市群,坐拥超级大港的宁波激情澎湃,勇立潮头,正逐步成为长三角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