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教师节当天,全国教育大会召开——这是一次规格非常高的会议。这些年来,中国教育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人们对于教育的关注更强了。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对于这样一次高规格的会议,我们试图从家长视角,提炼出六大看点,并聚焦现实予以分析。

一、学校教育,质量不会松懈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会上的这句话,分量很重。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说一千道一万,就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就是要让人民满意。前几天,教育部下发文件,要对本科教育合理“增负”,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严格考试纪律、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学生与家长都举双手欢迎。为什么?每一个家庭为教育投入了如此多的时间、精力、财力,水不起啊。提高教育质量,老师“教好”、学生“学好”、学校“管好”都不可少,其中,培养好教师的意义最为突出。好教师哪里来?这需要让教师真正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把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作为真招实招,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
二、促进教育公平,目光投向墙角处
教育公平,向来受人关注。这次大会提出“促进区域、城乡和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强调“完善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着力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要求“把更多教育投入用到加强乡村师资队伍建设上”。设计明确、思路清晰,为推进教育公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客观来说,短短几十年时间普及义务教育、实现45.7%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中国创造了教育史上的奇迹,但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也显而易见。前段时间,从一首“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小诗唱出留守儿童对于教育的渴望,到考上北大的河北女孩因“感谢贫穷”引发热议,再到“寒门能不能出贵子”的心头之问……促进社会流动,教育公平不能缺席。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公正,这门功课注定是长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