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就业人员达7.76亿人,老百姓“钱袋子”越来越鼓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李心萍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8-08-22 10:39

劳有所得,从“有保障”到“节节高”(大数据观察·数说40年)

——全国就业人员达7.76亿人,老百姓“钱袋子”越来越鼓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

统筹:臧春蕾 制图:郭 祥

核心阅读

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对百姓来说,“钱袋子”越鼓,生活越有保障。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40年来,就业渠道更加多样,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一项项改革的红利正在惠及每一位劳动者。

劳动最光荣,奋斗最幸福。对于广大劳动者,“劳有所得”4个字在改革开放40年的进程中,含金量越来越高。从更加多样的就业渠道,到更高的可支配收入,一项项改革举措给广大劳动者带来了更多获得感。

1178万

2003年以来年均城镇新增就业1178万人左右,就业结构持续优化

本科毕业,当身边的同学们纷纷奔赴工作岗位,北京大学毕业生黄学斌正埋头忙着自己的项目。“我们几个同学在一起做人工智能领域的创业项目,目前已找到了天使投资,正在为A轮融资做准备。”黄学斌说。

同黄学斌一样,一毕业就创业成了越来越多毕业生的新选择。改革开放40年来,从“统包统配”到自主就业,再到主动创业,我国的就业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和劳动力最多的国家,就业任务十分艰巨。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基本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城镇新增就业自2003年建立统计制度以来,年均达到1178万人左右。党的十八大以来,城镇新增就业连续5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尤其是高校毕业生这一重点人群,虽然高校毕业生人数年均突破750万,但年底总体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2017年末全国就业人员达7.76亿人,比1978年增加3.75亿人。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就业结构逐步改善,就业的渠道越来越宽了。

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就业人员规模不断扩大,由1978年的0.95亿人增至2017年的4.25亿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由23.7%上升至54.7%;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17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达2.87亿人,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城乡就业格局发生历史性转折,2014年城镇就业人数首次超过乡村。

从三次产业结构看,2011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员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第一主体。1978年,全国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70.5%;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17.3%;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12.2%。而在2017年,这三个数字分别是27%、28.1%、44.9%,第三产业占主导的“倒金字塔”就业结构进一步形成。

“进入新时代,以‘互联网+’、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掀起了一轮创业创新的热潮,不仅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而且创造了更多新职业和大量新岗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卢爱红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估算,在2016年增加的全部就业中,新经济的贡献率达70%左右。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