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评论丨保障扶贫要"输血""造血"并行

来源:央视财经责任编辑:岳修宇
2018-08-21 20:19

8月19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对脱贫攻坚战作出了新的部署。《意见》要求,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20号,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对指导意见进行解读。

当晚,《央视财经评论》邀请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以及央广财经评论员王冠做客演播室,深入解读。

三年脱贫攻坚战 目标有哪些?

从脱贫攻坚任务看,未来三年,还有3000万左右农村贫困人口需要脱贫,越往后难度越大,平均每年需要减贫1000万人以上,脱贫攻坚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姚景源: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庄严承诺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姚景源:剩下的这3000万人,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就是说这3000万人脱贫问题是难啃的硬骨头。但我们党已经做了一个庄严承诺,就是我们要让这3000万人在2020年和全国人民一起同步进入全面小康,这是庄严承诺,是我国一个重大战略决策。这3000万贫困人口能够摆脱贫困走向小康,对我们整个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转变也有重大意义。

王冠:要做好3000万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工作

央广财经评论员 王冠:剩下的3000万贫困人口一方面是所处的地区更偏远,本身的起点也相对低一些。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两位相关部门负责人都谈到了,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对每一个家庭包括每一个人进行相应扶贫对接的成本也会更高。眼下这两年半的时间,这3000万人要做到更为动态明确的建档立卡工作,所谓的脱贫即出、反贫即入,这对于统计工作和其他举措都要做精准的数据调整。

保障性扶贫 保障谁?

根据建档立卡的数据分析,这3000万左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病因残致贫比例分别超过40%、14%,65岁以上的老年人的比例超过16%。这个贫困群体,很多不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条件,开发式扶贫难以发挥作用,必须调整攻坚的打法,从以开发式扶贫为主向坚持开发式和保障性扶贫相统筹转变。

姚景源:精准扶贫首先要精准“识”贫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姚景源:我们讲精准扶贫,第一要精准“识”贫。这3000万贫困人口更多分布在西部,包括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偏僻山区。那么在精准识别的过程当中要精准把握他们贫困的原因,就是说他为什么贫困?然后再精准扶贫,就是对症下药来解决问题。我们要在精准上面下功夫,我是上山下乡知青,在吉林省的一个山村,前些年回去过一次,经过多年的变化,确实成就很大,现在多数家里有电视机了,但当地农村的医疗条件还是比较落后,现在的有些农民还是小病硬扛,结果最后扛成大病,等到了大病的时候就出现两个问题,一个是治愈率比较低,第二个花费太高,而且要看一个大病往往得到县里甚至到省里,这样就导致家里有一个人得了大病,整个家庭就会陷入贫困。从这个角度来说最后的攻坚战对这3000万难啃的硬骨头,在解决因病致贫的问题上要下大功夫,我们首先应当完善县、乡、村这三级的医疗保障体系,让农民小病不出村,力争不出乡。

王冠:产业扶贫和保障兜底要双轨并进

央广财经评论员 王冠:脱贫攻坚战,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产业扶贫和保障兜底要双轨并进。这次提出要以开发式扶贫,转向开发式和保障性扶贫相统筹。我理解是这样,一方面随着我们自古以来就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我钓鱼的能力比我给一条大的鱼要开心的多。但另一方面,刚才背景数据谈到了,40%左右的因病致贫,包括因残致贫达到了14%,还有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16%左右,这个背后实际上是最近十几二十年来,一些贫困地区的青壮年人口在大量的流出。在这种情况下,就是有产业政策,谁来就业也是一个问题?这是我们一直强调对于部分和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要做好相应的保障兜底工作。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