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新疆阿拉山口:“一带一路”开门迎客来 坚守国门初心永不改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作者:秦爽责任编辑:于雅倩
2018-08-17 12:33

位于我国新疆西部的边境小城——阿拉山口,曾因为自然条件恶劣,少有人来。“地上不长草,天上无飞鸟。冬天冻破头,夏天晒流油,大风尘飞扬,狂沙刮死牛……”这是阿拉山口恶劣自然环境的写照。

20世纪90年代,国家批准成立阿拉山口口岸,与哈萨克斯坦土西铁路正式接轨,全长1.08万公里的第二座亚欧大陆桥全线贯通。随后,口岸向第三国开放,公路口岸的开放,机场建成通航。阿拉山口口岸开始一天天“成长壮大”。

开放——丝路枢纽站 西进桥头堡

图为阿拉山口国门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秦爽/摄

阿拉山口地处我国向西开放的陆桥经济带和国际贸易大通道最前沿,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和新疆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局局长张学海告诉记者,曾是“交通末端”的阿拉山口,在“一带一路”的推进下,站在了向西开放的前沿。

自2014年封关运营以来,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累计完成过货量369.5万吨,实现贸易额86.9亿美元,吸引入驻企业465家。今年上半年,该综合保税区实现进出口货运量99.2万吨,进出口贸易额10.2亿美元。张学海说,“综合保税区已经成为阿拉山口发展的强劲动力。”

图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口岸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秦爽/摄

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和新疆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阿拉山口口岸担负着国家及新疆向西开放,尤其是发展同中亚、西亚和欧洲国家贸易往来的重要战略任务。已发展成为全国过货量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第一陆路口岸和龙头口岸。

据了解,今后该综合保税区还将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综合运用口岸物流、毗邻中亚资源和海关特殊监管区政策叠加优势,将阿拉山口打造成中哈边境新兴产业示范区。

坚守——口岸守护神 班列勤务员

图为即将驶入阿拉山口口岸的中欧班列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秦爽/摄

“一带一路”提出以来,有越来越多的班列开行。中欧班列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项重要务实合作举措,每年经阿拉山口出境的中欧班列已占全国开行班列总量的近七成。目前,阿拉山口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累计突破6000列,达到6031列。

在这个集铁路、公路、石油管线并行的国家一类口岸上,边防检查站战士的身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阿拉山口边检站组建于1990年,担负着口岸铁路货运、客运、公路等5个执勤点出入境边防检查任务,是新疆人数最多、执勤点最多、勤务量最重的边防检查站之一。

图为阿拉山口边检站监护中队一班副班长蒋文泽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秦爽/摄

阿拉山口边检站监护中队一班副班长蒋文泽告诉记者,他在边防检查站已经有三年,主要负责出入境边防检查和交通运输工具的检查。伴着一声汽笛长鸣,一辆国际班列缓缓驶来。“在国门前,每天看着一辆辆进出的班列,觉得自己的付出很值得”,蒋文泽说。

在阿拉山口口岸,还有一支铁路护路民兵分队——新疆兵团第五师九〇团护路民兵分队。这支分队担负着站区40平方公里的巡线、看守任务。23年累计巡逻近12万次,徒步近60万公里。

图为新疆兵团第五师九〇团护路民兵分队队长南志卷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秦爽/摄

铁路护路民兵分队南志卷担任队长已有四年时间,他与队员们发扬兵团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军垦精神,坚守着戍边责任、护路使命,确保最后6公里铁道线和亚欧大陆桥的安全畅通。

南志卷说,“为了边境口岸的安宁,为了国际大动脉的畅通,为了国门稳定,我们责任重大。”护路队员用青春守护边境,一片丹心传递着新疆兵团精神。(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秦爽)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