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观察:突破用地瓶颈 打造种业高地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高云才责任编辑:于雅倩
2018-08-12 10:51

新中国成立以来育成的700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中,超过70%经历过南繁洗礼

突破用地瓶颈 打造种业高地(农村经济观察)

听说过南繁基地吗?它是我国农业科研的加速器、种子供给的常备库、农业科技实验区,位于北纬18度线以南的海南省三亚、陵水、乐东三市县境内。这里独特的热带气候,让农作物加代繁殖,使一个品种的育种周期缩短1/3至1/2。我国现代种业的这种传奇,在南繁基地不断演绎。新中国成立以来育成的700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中,超过70%经历过南繁洗礼。

然而,科研用地不稳定,生活保障用地跟不上,南繁用地问题长期困扰着这个中国农业硅谷,使南繁基地在承载发展现代种业这个光荣使命的过程中,步履蹒跚。如何让南繁用地尽快破局,是紧迫的任务。

顶层设计——

防止非农化,南繁用地成为“红线中的红线”

“天当房,地当床。”没有怨言,只有奋斗,一个甲子的时光,一代又一代农业科技专家在这里坚守,不屈不挠地打造着中国粮食安全的基座。

“南繁南繁,又难又烦。”农业科研人员耳熟能详的这句顺口溜,道出了南繁基地的困境。缺乏统一规划,用地跟不上,育种不方便,南繁基地管理和服务都遇到了极大困难。海南省南繁管理局副局长林景山坦言,长期以来散落在海南南部的全国近600家育种机构,都面临着用地的困境。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指出,南繁不可或缺。我国第一个紧凑型玉米品种、第一个亩产1500斤玉米品种,无数的“第一品种”都从这块热土上孕育成形,但是,南繁深深地被用地问题所困扰。“上世纪70年代,我们在三亚荔枝沟育种,没地方住就住在农民的谷仓里,用木板和稻草搭床。因为没有固定的仓库,育种材料经常被牛吃、被人偷。”

就这样,育种人盼,制种者盼,盼的是南繁基地的科研能顺利推进,盼的是南繁用地困扰能顺利解决。南繁基地规划的顶层设计,就这样在千盼万盼中出台了。《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2015—2025年)》(以下简称《南繁规划》)于2015年10月28日由原农业部会同相关部门及海南省政府印发,明确划定26.8万亩科研育种保护区,其中5.3万亩为核心区。农业农村部种子管理局局长张延秋表示,南繁保护区是“红线中的红线”,要坚决防止非农化。

国家南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海南省农业厅厅长许云表示,《南繁规划》实施近三年来,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先后下达南繁项目资金5.9亿元。截至目前,海南省已在三亚、陵水、乐东三市县划定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26.89万亩,核定核心区新基地建设用地745亩,全部上图入库,实行用途管制。

《南繁规划》项目进展顺利。三亚、陵水、乐东作为全国57个制种大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以来,接受中央财政下达制种大县奖励项目资金9690万元,目前已支出3877万元。此外,中央财政近3年来下达补贴项目资金7950万元,用于补贴三市县及生物育种专区内的供地农民。

南繁用地纳入制度性供给,为南繁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指出,南繁基地建设全面上升为国家战略工程,新形势下南繁肩负的任务更加艰巨,南繁事业的发展遇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必须切实加强南繁基地建设与管理,保护和使用好南繁用地。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