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浸润红色基因的大别山精神,在扶贫攻坚中熠熠生辉
顺着石阶拾级而上,一座高13.5米的革命烈士纪念碑,耸立于岳西县城南的大别山烈士陵园内,掩映在苍松翠柏间,寓意13.5万长眠于大别山区的英雄儿女。
自强不息、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在这片红土地深植、沿袭。
清晨四点,山沟里还一片漆黑,石关镇张家村村民刘会才和妻子摸黑出了门。头灯的光照亮泥泞的水田,两人腰间别着编织袋,开始一天的劳作。
八月初正是高山茭白收割的季节,不管大风暴雨还是酷暑当头,他和妻子每天都要在12亩茭白田里劳作一整天。
“茭白要一茬一茬收,每天卖的都是最鲜亮的。”正午时间,烈日当头,刘会才娴熟地将一垛垛长短整齐、翠绿鲜嫩的茭白码在田埂上。
“累归累,我们两个人一天能收1500斤,三天就能卖一万块钱。”尽管忙碌,刘会才干劲十足。
红土地上,有人起早贪黑,有人勇闯新路,大家众志成城,共同的目标就是摆脱贫困。
“从小我印象里,家乡就一个字——穷。每年稻谷收割的前三个月,很多村民都要出去借粮吃”,贫困日子让43岁的王泽汉刻骨铭心。

这是8月8日无人机航拍的安徽省岳西县牛草山风力发电场。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一定要带领乡亲甩掉头上的“穷帽子”!2012年,他辞去在外务工企业年薪60多万的管理职位,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回乡创办了菖蒲镇岩河村最大的“扶贫工厂”——海创饰品。经过几年经营,企业年产值达到2200万元,年利润近200万元。
“厂里有21名贫困人员,月工资在3000元以上,现在有六七户买上了小汽车!”谈及变化,王泽汉满脸自豪。
一桩桩脱贫奋斗、创业致富的故事背后,老百姓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日益提升,信心与信念不断增强。
点点灯光,散落在入夜的深山,为无数渴望脱贫却苦无门路的贫困户燃起希望。“我原来就小规模养殖土鸡,听了专家的讲解,对生态土鸡市场更有信心,技术上也有了把握。”谈起扶贫夜校,贫困户汪秀滔滔不绝。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2017年以来,岳西县创新开办扶贫夜校3000余场次,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成为脱贫攻坚的“加油站”。
蓝图变现实,愿景变实景。在大别山精神指引下,岳西贫困人口从2014年110473人下降到当前3500人,贫困发生率仅为0.967%。
饱经风霜的大别山,走进了一个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