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创新发展的“岳西样本”
又到了构树收割的季节。当清晨的阳光刚刚唤醒山间的草木,五河镇叶河村村民王焰发已经忙活开了。
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1%,被专家称作“物种基因库”的岳西,是江淮流域皖河、淠河等水系重要发源地,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然而,山区地势高洼不平,长期以来,五河镇的百姓种粮只能靠天收,4万亩山地成片撂荒。

这是8月7日无人机航拍的安徽省岳西县五河镇叶河村构树种植基地。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2012年,五河镇叶河村率先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杂交构树产业,农户以土地入股,山场流转后,企业无偿发放种苗给贫困户种植,并提供技术指导。
“这是中科院的专家利用传统杂交育种方式培育出来的树种,上过太空,耐干旱、耐贫瘠,适合山区种植,周期短,一年可收四茬,一亩一年纯收益在3000块。”王焰发将家中两亩地改种构树,当年就实现脱贫。
荒山变青山,旧貌换新颜,一副生机盎然的绿色画卷在沉寂了几十年的红土地上缓缓展开。
构树、油茶、中药材等84万亩特色农林业产业,在助力岳西稳定脱贫的同时,更发挥着生态修复功能。
善谋者胜,远谋者兴。“生态保护与生态开发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始终是岳西实施精准脱贫的生命线。”岳西县委书记周东明说。
拔“穷根”、摘穷帽,不仅要有破釜沉舟的决心,更要有探索革新的勇气。
500多岁的银杏树秀而繁阴,伫立村头,见证着头陀镇梓树村的蜕变之路。
精准脱贫的突破口在哪?安徽省委办公厅下派干部郭逢春骑着摩托车,跑遍了村里的沟沟坎坎。
以“三变”改革撬动产业脱贫杠杆!郭逢春瞄准了红心猕猴桃产业,而当时梓树村集体资金几乎为零,很多人打起退堂鼓。
“没钱也要干!”郭逢春一边通过贫困户入股、合作社出资等市场化的方式筹措资金,一边将各类扶贫资金进行“拼盘”,投入产业发展中,建成300亩高标准红心猕猴桃基地,再量化成股份,形成贫困户户均1亩的产业格局,老百姓可以获得土地流转、合作社务工和股份分红三项收入。
古树之下,眺望村庄,硕果累累的猕猴桃园与错落有致的新居,绘成一幅崭新的山村画卷。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激发了农村生产力,催生了产业规模化,成为引领群众脱贫的核心动力。
岳西县耕地面积22.9万亩,海拔600米以上的占60%以上。当地政府抓住山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引导农民发展茭白产业。
“以前种粮食是‘种一坡、收一锅’。现在种高山茭白,一亩净挣5000多块钱。”主簿镇余畈村贫困户储昭阳通过种植茭白一年脱了贫,“现在的日子有奔头,我主动申请加入了共产党!”
岳西高山茭白产业,成为全国产业扶贫的经典案例。
“太阳高空照,在家数钞票”,村民们对光伏扶贫赞不绝口。岳西在全国首创PPP模式推广光伏扶贫项目,光伏电站实现村级全覆盖,11402户贫困户在屋顶建成了光伏电站,户均年收入3000元左右。

这是8月7日无人机航拍的岳西县五河镇沙岭村光伏发电项目。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我们每个村都建成1个以上特色产业基地,每个贫困户有2项以上产业扶贫项目,既能短期脱贫,又能长期致富。”岳西县扶贫办主任杨效东说。
岳西县建设就业扶贫驿站,对贫困劳动者培训11832人次,帮助2756名贫困劳动者实现就业。建成扶贫工厂(车间)103个,带动1083名贫困人口每年人均增收1万元左右。
推进金融扶贫,发放扶贫小额贷款5.12亿元。安排融资风险担保基金1300万元,发放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贷款1.1亿元。
从“穷山恶水”到宜居乐土,岳西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退宅还耕三种举措,全县农村楼房率达96%以上。
——群众收入大幅提高。2017年,岳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53元,较2014年增长31.9%。
——城乡面貌发生巨变。民生工程四年累计投入资金39.22亿元,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2053公里,组级路硬化率95%以上,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
——争先创优热情高涨。近年来,全县先后荣获全国财政管理工作先进典型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重点产茶县、国家级生态县、中国名茶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多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