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回绿色筑根基
森林覆盖率由14.9%升至52.81%,减少水土流失5400多平方公里
受生态环境破坏和喀斯特地貌影响,黔西县林泉镇海子村一度成了干旱重灾区。“走一个小时山路才能找到取水点,有时候守一夜还凑不满一担水。”77岁的蔡世太记忆犹新。
痛定思痛的海子村决定向生态要效益,实施开荒育林和土地改造,将陡坡耕地全部退出。昔日漫山遍野的荒草,如今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经果林,山下湖泊水库碧波荡漾,自来水通到了家家户户。“环境好了生活才幸福,巴不得再多活几十年。”蔡世太说。
试验区成立以前,毕节人口膨胀、粮食短缺,到处开荒种粮,山林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加剧,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绝境。1988年以来,毕节先后实施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10多项生态建设工程,同步改善生态和民生。
30多年前,海雀村森林覆盖率不足5%,村民在贫瘠的山坡上种土豆和荞麦,往往是“种一大坡,收一小箩”。村支书文朝荣带领村民用20多年时间,将光秃秃的山头一一点绿。现在的海雀村,万亩林海生机盎然,森林覆盖率超过70%。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带动了产业发展,村里种上了苹果,建起了蔬菜基地、食用菌大棚等。
“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坡地种绿肥盖地膜铺毯子,山下多种经营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约经营收谷子,增收致富建设美丽乡村盖房子。”这一“新五子登科”顺口溜,体现了毕节近年来统筹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新追求。在造林绿化实践中,毕节探索先建后补、先退后补、第三方验收、造林绿化资质认定等新机制,激发了大户能人、专业合作社、企业参与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倒天河水库是毕节城区的饮用水源地,前些年水库周边农家乐、烧烤店越来越多,导致水面污染。为确保市民喝上干净水、放心水,毕节于2015年启动倒天河水库全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将周边3000户住户迁出库区,并对周围近9000亩土地开展覆绿修复。
近5年来,毕节确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等“三条红线”,制定了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评制度等。2017年,全域内重要江河湖泊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89.47%,比控制目标高出6.1%。
30年间,毕节森林覆盖率从14.9%升至52.81%,森林面积为1988年的3.6倍;累计治理石漠化面积1203平方公里、减少水土流失5417平方公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同心共建奔小康
统一战线帮助毕节试验区引进项目361个
风雨同舟,同心共建。30年来,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发挥人才智力等优势,以多种方式参与、支持试验区建设,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多党合作、同心共建”之路。
“30年如一日,统一战线为毕节的发展建设献计出力,成为试验区建设的鲜明特色。”毕节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孙卫义表示。
从毕节试验区成立起,统一战线各方力量就参与到试验区发展建设进程,建立定点帮扶机制,为扶贫联系点把脉献计。
前几年,毕节市七星关经济开发区承接产业转移条件初步具备,但园区缺乏知名度,招商难度大。致公党中央、致公党贵州省委发挥牵线搭桥、联络联系作用,仅用4个月时间,就将4家光电照明企业引进入驻,并牵头成立致福光谷产业园。
致公党中央还从智力、医卫、教育、科技等方面开展对口帮扶,打造了“致福送诊”“致福教育”“致福科普”等一批帮扶项目品牌,为七星关区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同步小康作出积极贡献。
近来一段时期,织金县生猪行情不景气,给许多养殖户带来经营压力。全国工商联选派来的挂职副县长姚雄龙发挥工商联与各市场主体联系紧密的优势,为26家养殖户协调到2000万元资金支持,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1994年以来,全国工商联已连续向织金县选派9任挂职干部,为当地农村种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县域小微企业等累计筹集帮扶资金上亿元。
截至目前,统一战线累计选派106名优秀年轻干部到毕节挂职帮扶,为毕节脱贫攻坚注入活力。毕节市委统战部研究室主任周明宽介绍,近年来,毕节积极配备党外干部到市县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任职。目前,全市有县处级以上党外干部101名,半数以上市政府工作部门配备了党外干部。
30年来,统一战线帮助毕节试验区引进项目361个,推动7400余人次专家学者、企业家到毕节考察,指导制定发展规划46个,帮助培训人才45万人次。
“目前毕节还有72.46万贫困人口,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毕节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进而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