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勒村自然条件有限,土层薄,农业发展不好,畜牧业优势不明显,但只要能点燃村民面对生活的热情,就阻挡不住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创造,就像大山阻断不了孩子们的求学路一样。“打馕合作社”为皮勒村独创,意在激发、解放村里的女性劳动力,只是实现起来颇费了一番功夫。首先要打破的就是“妇女守家”的思想,其次要解决妇女打馕技术不精的问题——在新疆,几乎处处有馕,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打馕打出市场,就要有特别之处。个中曲折无人细究,但结果是,在今天的皮勒村,打馕合作社已有36名女性社员;一个皮勒村妇女打的馕,在市场上可以卖到3元钱,大概一个馕挣1元钱。1元钱虽然不多,但对村里的妇女而言,是一种无声的力量。
整个塔县,像这样逐渐走上轨道的合作社有73个,其中包括如“打馕合作社”、“托羊所”等创新型合作社。成立伊始,多有不易——“托羊所”刚刚成立的时候,和“打馕合作社”一样,也遇到了需要解开大家思想上的疙瘩的问题,许多农牧民不放心把自己的牛羊托付给“外人”来养,他们说,我养了一辈子的牛羊,难道还没有你们养得好?巴县长给我讲了“托羊所”的带头人,一个三十岁上下的小伙子马依尔江的故事——小伙子心气高,特意去广州去外地学习技术,然后又回来经营“托羊所”,加上政府对牧民思想的引导,“托羊所”最终被推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现在“托羊所”的年纯收入可达50万元上下,吸纳社员120户。
△“托羊所”
四月起,皮勒村全村上下开展了庭院整治工作,让大家的居住环境变得更好的同时,也是为寻求之后的稳定致富之路做准备——与“庭院整治”同时开展的是“庭院经济模式”的探索——看到村民家里杏树长得好,干部们就组织大家尝试种植果树——听塔县主管农业脱贫的王副县长说,皮勒村村民们如今“种果树的意识很高”,今年开春以来已经种植了核桃、沙枣、梨子、桃树等各类沙石地特色果树一万六千多株。整治庭院的过程中,还有两个意外之喜,一是发现村民家里有一些色彩、纹理和质地都很独特的石块,经调查,村干部们动员大家开设了皮勒村玉石合作社,加入合作社的12户54位农牧民把石块集中到村里新建的200平方米玉石交易市场统一寻求销售渠道,截至目前,交易额已达38万元;另外一喜就是,村民们有许多记录皮勒村村史的老物件,干部和村民干脆趁机一起把这些老物件收起来,一起放到大家新翻修过的、70年代建的老村委院。老村委院因此被顺势改造成了村史馆。去老村委院参观时,一位当地的年轻人和我聊起了村里第一位村委的故事。老村委放弃干部身份到村里扎根,一次办事的时候骑着马出去了,回来的时候马没了,别人问他发生了什么事,老村委说,叶尔羌河的河水太大了,把马给冲跑了……
“叶尔羌”,维吾尔语里“土地宽广的地方”。叶尔羌河是塔里木河的四源之一,灌溉了叶尔羌绿洲。这样功劳赫赫的叶尔羌却是皮勒村外的“一步天堑”。皮勒村幼儿园里从县城来支教的吐拉娜和魏丽平两个姑娘平时就住在幼儿园的宿舍。村子里比县城安静,有时还会有点让人发怵——她俩进村四个月了,赶上过几次因为叶尔羌河发水导致断水断电的情况。 尽管如此,在皮勒村的日子依然欢乐——在每日送走20个娃娃后,她俩就开始忙活着备课、做些环创作品来装饰幼儿园——用泡沫箱做垃圾桶,用废旧轮胎做孩子们最喜欢的秋千;幼儿园教室里白墙上的大蜜蜂,也是她俩画的。孩子们都不希望她俩走,一次两人背上包回城里办事,好多孩子都哭了,后来因为车的安排出了问题,两人没走成,孩子们破涕为笑了,两个姑娘哭笑不得——我问她们皮勒村的娃娃有啥不同,她俩说,这里的孩子特别聪明……
△皮勒村幼儿园孩子们画笔下的老师
△【动图】皮勒村幼儿园的孩子们声情并茂地朗诵着诗歌
卫生室是采访团一行在皮勒村的最后一站。在七年前的报道里,皮勒村还没有卫生室,靠一位当年只有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子、名叫阿依甫的赤脚医生每月定期进村,为村民们医小病、打疫苗;孩子们上下学的路上也能看到阿依甫的身影——当年孩子们走到51公里外的马尔洋乡,要用两整天的时间。日头毒,路又惊险,孩子们需要阿依甫。巴县长在村里为我们引路,当我问起阿依甫时,县长说他经常来村子里,只是今天恰好不在。虽然遗憾没能在2016年新建的80平米上下的卫生室里见到阿依甫,但我见到了41岁的驻村女医生阿依木古力。她是位温和的女士,开始不爱说话,只是低头笑笑,后来聊开了,在同我们告别的时候,送给我们一个温暖的拥抱。她温厚的手掌接生过174个孩子。她的妈妈是赤脚医生,从医35年,而到今年为止,阿依木古力也从医了25年。巴县长告诉我们,现在村里有5、6个学医的学生,将来会是阿依木古力的接班人。村里的路通了,医药补给也比以往方便了。阿依木古力告诉我们,整个医药申请、采购、送达的周期在15天左右;现在村里的医保制度也更完善——假设一位村民看病要花费100元,那么100元中80元,国家医保覆盖,剩下20元中的90%,也就是18元,由自治区覆盖,最后2元,需要村民自己负担。2018年5月,结合塔县的实际情况,县里推出了“‘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的医疗惠民政策,大家有病看病的积极性高了,小病不出村也能实现了。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积极探索,深山黄土里也有昂扬绿意。现在皮勒村的村民生活得到底怎样?我们来以皮勒村“最远一户人家”说事。赛都克爷爷一家距离村口的村委会大院有12公里,是村里1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一个。爷爷今年63岁,有两个儿子,他自豪地告诉我们,他放了一辈子羊,但是两个孩子都读了书。爷爷和我们说,他不敢相信从北京来的客人能够来到他的家门口,一直招呼我们尝尝自家的酸奶。赛都克爷爷家里一共七口人,如今已经住进了80平米的安全房,大儿子目前是村里的“护边员”,月工资2600元,二儿子前年成了村里的公路养护员,月工资4000元,家里还有8.5亩耕地、861亩牧场,生产经营收入加上牧草补贴、禁牧补贴等惠民补贴,全家人均年收入超过了6500元。二儿子卡马地·赛都克今年25岁,妈妈催他结婚,但他说自己刚学了车,还准备买车跑运输线,再锻炼两年。
△赛都克爷爷一家
△皮勒村村民住上了安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