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贯中西 著作等身
上世纪60年代,饶宗颐开始研究敦煌经卷在学术和艺术方面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走访敦煌,东学西渐,通观互补,在敦煌学领域造诣非凡。他生前回忆,1962年第一次前往莫高窟,当时环境很艰苦,但是乐趣无穷,因为自己亲身印证了所学到的东西,而且受此启发又产生了新的问题。
除了通晓英、德、日、印度、伊拉克等国的语言文字外,饶宗颐还精通希伯来文和巴比伦古楔形文字,进而研究西亚历史文献。他曾穷十年之力,将世界最早史诗之一、以楔形文字书写的阿克得人神话集翻译成中文,并于1976年出版成《近东开辟史诗》。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全文翻译古代西亚史,填补了中国对古代西亚神话研究和西亚早期历史研究的空白。
在8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饶宗颐共出版了100余种学术及艺术著作、1000余篇学术论文,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除《近东开辟史诗》外,其它重要的著作还包括:1956年出版的《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1959年和1963年出版的《殷代贞卜人物通考》和《词籍考》等。
饶宗颐作为研究敦煌本《老子想尔注》的第一人,其《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出版后引起了20世纪50年代欧洲对道教的研究热潮,巴黎大学中国学院更选定此书为教材。《词籍考》则为学术史上第一部以目录学和版本学研究词学的著作,其研究方法与角度为词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与基础。
在中外关系史方面最值得称道的是,上世纪70年代,饶宗颐在发表的《海道之丝路与昆仑舶》中第一个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论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因、航线和海舶,广为国内外学界认同和称颂。
“正己养气,奇以治学”。饶公治学尚新尚奇,开风气、辟新域、出奇兵,在众多新鲜的领域开荒播种,创造了诸多第一:在甲骨学方面,他是第一位讲述巴黎、日本所藏甲骨文的学者;他是学术界第一位系统研究殷代贞卜人物的学者;在敦煌学领域,他首次将敦煌本《文心雕龙》公之于世,并撰写第一篇研究论文,又是研究敦煌写卷书法的第一人;他是撰写宋、元琴史的首位学者,并首次研究了西晋陆机《文赋》与音乐的关系……
乐观旷达 自成一家
除了学术成就外,饶宗颐在艺术领域也卓有成就。他的书画作品风格独特,尤以“饶氏本色隶书”而享有盛誉。他所书写的《心经简林》矗立在大屿山岛的昂坪,已经成为香港的重要地标之一。他在古琴上的造诣、在旧体文学创作等方面的成就,也都广受赞誉。
“闲中有富贵,寿外更康宁”。正如陆游笔下的诗句,饶宗颐一生健谈、乐观,耄耋之年仍不时参加社会活动,更与大家分享长寿秘诀和人生态度:心胸豁达、心态乐观,珍重、克制,以及静坐、散步、早睡等。
2017年9月,饶宗颐诞辰百岁之际,香港邮政特别发行一套以“饶宗颐教授画作及书法”为主题的邮票及小型张。这套邮票及小型张精选了饶宗颐五幅中国画山水花鸟作品及两幅书法作品,以展现及纪念他“承前启后、自成一家”的书画风格。
香港大学于2014年1月向饶宗颐先生授予“桂冠学人”荣誉头衔,这是香港大学最高学术荣誉。为表彰他在学术领域的杰出成就,香港特区政府于2000年授予饶宗颐先生特区授勋制度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
因其在国际汉学界的崇高地位,饶宗颐于2012年被选举为历史悠久的法兰西学院铭文与美文学院外籍院士,为亚洲首位获此殊荣的汉学家。2011年7月,经国际天文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由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于1978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饶宗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