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三个维度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苏鹏 张天南责任编辑:牛晨斐2015-05-14 04:02

向创新驱动要“活力”

记者: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表面上是经济增速的换挡,实质是增长动力的转换和接续,您是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经济呈现出的“增速下台阶、质量上台阶”这一特征?

张立群: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意味深长。我们国家正处在“三期”叠加阶段,即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必须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就像人们所说的是“爬坡过坎”,所以现在正处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4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部署下一阶段经济工作时,一再强调质量和效益,提出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实现动力转换的关键。

发展必须讲质量和效益,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中国经济正在全面适应新常态,从旧常态向新常态转变很重要的特点是,从普遍的短缺开始转向普遍的过剩,面对这样一个过剩的市场,企业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最重要的要靠创新,而整个国家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也要靠创新,因此创新是我们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关键。另外,培育增长新动力的关键也在创新,包括产品创新、生产组织方式和工艺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实际上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在制造业领域的恢复同样是依靠创新,像新能源、信息技术等等,创新驱动开辟出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真正的创新我觉得是在做好做优的基础上来不断地求新。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增长动力的基本面并没有根本改变。当前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仍然是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尤其是现在以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而且加快与城镇化、制造业和工业化的融合,又催生了经济增长的新业态,培育了增长的新动力。从基本面的情况看,“新四化”会带来新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是重要的动力来源。

给经济转型更多空间

记者:今年4月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指出,中国经济正处在“衔接期”,一些传统的支撑力量正在消退,与此同时,一些新的力量则在成长,有的新业态新产业呈爆发式成长。从经济转型的角度看,二季度以及下一阶段的中国经济走势如何?

张立群: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绝不仅仅意味着增速下降、挑战增多,更蕴含着新机遇、催生着新发展。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就像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所讲到的,关键还是创新驱动。我认为不仅是服务业,也包括制造业,都需要面对经济转型的问题:一方面要求好求新;另一方面,在求好求新中实现各产业的优胜劣汰,在调整结构的过程中,蕴含着巨大的发展动能。

其实许多新的增长点就在我们身边:城市中,大量地下管网还处在无序混乱、事故频发的状态,全面整修地下管网将是数万亿元的大手笔;医院里,大量患者在排队等待优质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需要几万亿元的大投入……这些过去被经济高速增长所掩盖的“弱项”,完全可以成为新常态下拉动经济增长的“强音”。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历史告诉我们,越是形势困难,越是要依靠改革闯关破障;越是要用改革激发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无论是大力推动京津冀协调发展、建设长江经济带,还是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战略,都将为中国经济开拓新的内部空间。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全球市场,中国的产能、资金、技术、人才将有更好的用武之地。自贸区试点从上海扩容到天津、广东和福建后,从南到北四大自贸区将会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

当前,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充足。尽管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仍有7000多万人口需要脱贫,区域、城乡之间发展差距较大,这些都要求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必须持续、高水平较快推进,同时这也表明中国经济战略转型具备充分的纵深空间。当前全面深化改革释放的制度红利正在大大增强市场的活力和创造力,而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进一步打开,创新驱动必将成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强大引擎。在较为充分的人力、资金、技术资源和体制保障的支持下,中国经济将跨入一个更高水平、更小代价、更可持续的发展新时期。

(《解放军报》2015年5月14日 07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