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高效、多元的激励机制让创新之种生根发芽。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研发激励领域的资深专家弗里德里希·亨勒说,德国企业享有多样化的研发资金来源。他们可以在欧盟、联邦和地区层面申请不同的研发激励,具体形式包括贷款、补贴、担保、股权、权益资本等。
如何确保投入的钱不打水漂?除了由各路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层层把关外,德国还广泛采取第三方委托管理的形式。德国目前大约有20家主要的项目管理服务提供商,比如尤利希研究中心。它们与政府或基金会签订合同,专门负责项目的预评估、质量控制、进度监管、应用推广等。
获得创新激励的项目团队要向管理方不断提交进度报告,并接受询问和视察。这些管理机构的雇员大多拥有专业背景,能够抓住关键,管到点上,遇到问题也容易进行专业上的沟通,既为政府减了负,也避免了信息不对称、政府过度干预等问题。
亨勒说,在制度设计上,企业获得研发激励的总体规律是,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更有机会获得扶持,从事基础性和实验性研究的企业,以及选择与大学、科研机构联合研发的企业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激励资金。
此外,德国还有很多私人科研资助机构,如大众汽车基金会、克虏伯基金会等。它们财力雄厚,根据自身偏好向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科研资金或奖学金,是公共科研资金的有益补充。
不过,莱恩费尔德强调:“激励资金本身不是目的,关键是要借此激发企业从事研发的兴趣和信心。德国企业获得的研发激励不会超过总投入的50%,因为我们相信,如果企业只愿用别人的钱,而不是自己的钱投入,对这个产业和公司而言,都无异于发出了危险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