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国内新闻>>正文

最年轻的反恐专家:曾劝服要炸公安部的男子

来源:新京报作者:胡涵 曹忆蕾责任编辑:黄杨海2014-07-16 08:55

“和尚班”的班长

在同学宁将军的印象里,于天华还挺有情调,组织“和尚们”集体外出赏月,周末到校外看电影。

山东临清是座小城,于天华的老家在县城露天电影院旁边。

小时候,于天华喜欢去电影院看战争片,邻居赵大哥记得,当年的小于,提得最多的两部电影是《永不消逝的电波》和《上甘岭》。

“现在看来,保国的潜质是从小于时代培养起来的。”赵大哥笑言。

赵大哥还记得孩童时代的保国:遇到人,眼睛先眯成一条缝,咧嘴就笑。那时的孩子们,喜欢玩一种纸叠的“摔四角”游戏,每次保国赢的“四角”都最多,但与别的男孩不同,他会把赢来的“四角”分给输的小伙伴。“大人问起时,保国就说,这样他们就不会生气,就能继续玩下去了”。

“保国有出息。”赵大哥说,1986年,于天华考进位于沈阳的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陈德文是刑事警察学院86级辅导员。他回忆,当时的刑警学院是二本学校,但于天华的高考成绩超过一本线。

学院军事化管理,共七个区队,于天华四年里都担任刑事侦查专业的区队长,全班43人,都是男生,被戏称为“和尚班”。

学校宿舍楼一面向阴,一面向阳,刚入学不久,区队长于天华就有了动作:提出实行“轮换制”。

所谓轮换制,是指每年阳面和阴面宿舍的两名学生互换寝室,四年下来,可以保证班上每个人都享受到阳光。大家一致同意。

在同学宁将军的印象里,于天华还挺有情调,组织“和尚们”集体外出赏月,周末到校外看电影。

那时大家的快乐是:去图书馆把最抢手的金庸、梁羽生全集借回宿舍,晚上哥几个一起躲在棉被里,打着手电轮换着看。

四年的同窗生活很短,作为学校的优秀学生,于天华获得了公安部提供给学校的两个指标之一,转眼大家要各奔东西。

同学徐志超记得于天华告别的话,毕业离校前,哥俩儿在校园里聊了两个小时。关于未来,于天华说,“出去都好好工作,咱只要有能力、肯下工夫,肯定能混出来”。

徐志超记得那个“混”字,回想起当年的志向,他说,“天华没有‘混’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