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国内新闻>>正文

最年轻的反恐专家:曾劝服要炸公安部的男子

来源:新京报作者:胡涵 曹忆蕾责任编辑:黄杨海2014-07-16 08:55

一次会议上,于天华向大家介绍公安相关情况。受访者供图

一战成名

炸药没有被引爆,扬言炸公安部的男子最终被于天华劝服。那年,于天华28岁。

在山东临清老家,相识已久的邻居、朋友更愿意管于天华叫“保国”。

保国是父母给他起的小名,他们希望家里的第二个男孩能保家卫国。

1990年,“保国”来到北京,进入公安部工作,实现了父母的愿望。

5年后,这个年轻人在长安街一战成名。

1995年9月5日,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闭幕。中午,一名男子浑身绑满爆炸物,劫持一辆出租车,闯到长安街的公安部门前,声称要见公安部领导,否则就引爆炸药。

在中国公安部门前要制造爆炸案,史无前例。

此时,于天华正在楼内值班,情况紧急,他来不及请示上级,便靠近出租车,弯腰对男子说,“我是领导秘书,代表领导来谈判”。获得对方信任后,于天华钻进了出租车。

“不能让危险出在长安街。”事后于天华对同事说。他跟对方谈判,让出租车缓缓离开长安街,向南走。

出租车走走停停,与男子沟通也频出周折,车到南二环永定门附近,5公里路,走了两个多小时。

炸药没有被引爆,扬言炸公安部的男子最终被于天华劝服。

那年,这位在刑侦局工作的小伙28岁。

在同事眼中,于天华是个细致的人,总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事。

朋友圈里,流传着一个他侦破爆炸案的故事。

1998年,某地发生一起蹊跷的煤气爆炸案:一栋三年无人居住的空置楼房,在水电已断的情况下,突发煤气爆炸,民警现场勘探数次仍不明爆炸原因,很多种可能性被专家一一排除。

有人将这宗神秘爆炸案通知了于天华。他翻阅材料,仔细询问房间里的一切物品。

于天华判断,该空置房屋内一定存在一部电话机,爆炸前,如果有人打通这部电话,电话机内继电器产生的火花,在遇到煤气浓度达到一定值的情况下,就会引发爆炸。

不少人觉得,这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小概率事件,何况于天华并未去过现场调查。但他认为,排除了所有可能后,爆炸原因只能是这个。

警方朝这个方向侦查,最终现场调查结果与于天华的判断吻合。

这件事,让他在同事中有了“神探”的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