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高级客户经理:我最讨厌这个“宝”那个“宝”
“基础工资倒是涨了,但奖金和‘费用’都少了,这部分你们哪里统计得到?”发出疑问的是一家股份制银行某区级支行的“支行一宝”。之所以有这个称号,是因为小陈吸存揽储办法多。可是就在近一年,这颗明星陨落了。
小陈是银行的一名高级客户经理,她去年的薪水包仍有近20万元,但因揽存能力带来的“费用”收入相比前几年已下降很多。
“在我们这里(一家股份制银行),支行如果揽到1亿存款,上头就划拨下来20万~30万‘费用’,名义上用作‘营销’。这笔费用虽然是划给支行的,但一般支行长都会转给带来存款的业务员,我前两年靠‘费用’收入就换了辆车。” 小陈说。
在业内,有着这样一个价格表:银行“营销费用”激励机制下,大行的奖励比例一般为千分之一,几家较激进的股份制银行为千分之二三,而一些对存款贴息额度较大的江浙小银行,内部最高奖励可达千分之四甚至更高。
不过,就在近一年,小陈的揽存高招遇到了三样麻烦。她因此吐起苦水。
“我最讨厌这个‘宝’那个‘宝’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它们一方面吸引走了一大批普通居民储蓄,另一方面,还在市场上形成一道无形的‘低风险资金价格’,搞得我那些公司存款客户对存款的收益要求水涨船高。”
小陈的苦水,其实是一种变相“利率市场化”的倒逼。当市场资金的公允价格事实上已经高出了银行存款利率的上浮上限,小陈的挑战还来自别家银行对公理财在近一年的蓬勃发展,这些理财用价格优势吸引走了小陈的客户们,抑或是让小陈通过外围渠道的“贴息”成本变得更高。
第二个麻烦,是一些企业客户资金开始“脱媒”。小陈遭遇到的案例是:“我手上的一家存款企业,去年底开始由财务公司打理资金,而财务公司自己有投资或放款渠道,即便资金还能流回银行,议价能力也不一样了”。
第三个麻烦,是小陈所在的银行去年开始注重考核存款平均数,几乎不再考核时点数。这让小陈本来玩转的一套月末、季末“贴息”人脉和办法落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