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国内新闻>>正文

关于党的领袖倡导读点文学的启示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张西南责任编辑:牛晨斐2014-05-10 03:09

文学是人类精神上的营养剂,经常不断地吸取它,则使人的心田得到滋润

宋代诗人黄庭坚在论述阅读与修养的关系时作过一个生动的比喻:“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文理不交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一位现代作家也形象地称,文学足以孕育出一片碧绿如茵的大草原,供思想的神驹在上面逍遥驰骋,供灵性的牧人牧放他的羊群。我想,爱读文学的同志大都会有同感。一部文学的名篇佳作,即为金玉良言与思想光华之总成,常常令人感铭于心,爱不忍释,成为相随之伴侣与慰藉。正可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它不仅能使人风度高雅,气宇轩昂,更能够帮助我们识天地之大,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当五光十色的诱惑袭来之时,高尚纯美的思想便会像仁慈的天使翩然降临,一扫杂念,守护精神家园,做到淡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

在这方面,江泽民同志经常联系切身感受畅谈心得体会:“在唐诗、宋词、元曲中,可以找到不少对立身处世、个人修养具有积极意义的东西。”陆放翁临终前写过一首《示儿》诗,开头两句是:“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这是爱国主义的诗。他还写过劝世的诗:“利禄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说的是利禄会驱使人丧失理智,就像春秋战国时代用火牛攻阵一样,劝人要把个人的名利看得淡一些,不要过分地去追求。胡锦涛同志也曾说过,大凡有作为的进步的作家艺术家,都把高超艺术造诣和高尚价值追求作为人生理想;大凡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著,都让美的力量与形式揭示和传播引领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

今年春天,习主席多次谈他阅读俄国、法国和德国经典作家的名著:“如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理、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古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肖洛霍夫,他们书中许多精彩章节和情节我都记得很清楚。”“读蒙田、拉封丹、莫里哀、司汤达、巴尔扎克、雨果、大仲马、乔治·桑、福楼拜、小仲马、莫泊桑、罗曼·罗兰等人的著作,让我增加了对人类生活中悲欢离合的感触。冉阿让、卡西莫多、羊脂球等艺术形象至今仍栩栩如生地存在于我的脑海之中。”“歌德、席勒、海涅等人的文学巨著和不朽诗篇。……包括我本人在内的很多中国读者都从他们的作品中获得愉悦、感受到思想的力量、加深了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习主席博览群书,对外国文学如数家珍,不仅令人钦佩他的学问根底,更为他获得了应有的人格魅力,如他所言:“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正气。”

想必喜爱读书尤爱文学的同志,都会有这样一种对美的享受的切身体验,或抚平心灵隐痛,或荡涤筋骨疲惫,对我们人性的陶冶、思想的启迪和道德的净化,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能像领袖们那样,对文学读的更好更深入一些,还能在书卷中与大师们进行一种独特的心灵对话,不知不觉地把自己融进他们匠心独运的幽美意境之中,做“灵魂的壮游”和智慧的攀登,从而体会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博大、深邃和纯净,个人的境界由此得以升华,自然也就能够在物欲横流、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仰视浮云,笑傲江湖,不会乱了脚下的方寸,在自己的精神家园里心静如水,甜如甘露。

读点文学,有益于增加阅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

当年,毛泽东曾以东吴大将吕蒙发愤读书的故事,教育军队的高级干部应当努力读书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文化水平。他说,吕蒙是行伍出身,没有文化,很感不便。后来孙权劝他念书,他接受劝告,勤读苦读,成为东吴的统帅。我们现在的高级军官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行伍出身,参加革命后才学文化的,他们不可不读《周瑜鲁肃吕蒙合传》。尽管今天我军高级干部的文化素质与毛泽东讲话时的状况已有根本不同,但处在目前这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时代背景下,新的形势、任务和挑战对领导干部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正是从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紧迫要求出发,我们党的领袖都极力主张领导干部读点文学,并且身体力行,勤读深钻,融会贯通。他们不仅能够挥洒笔墨写出具有中国民族形式和民族气派的诗文,而且还能够随时自如引用经典文学名家名著的名言典故,或说明一个重大的政治原则问题,或阐述一个深刻的哲学道理,或论述一个军事谋略思想,或借鉴一个历史经验教训,给人以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感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相比之下,我们现在有的领导同志在这方面表现欠佳,别说对世界文化遗产就连自己老祖宗的典籍也读的不多、知之甚少,暴露出知识结构的缺项和文化素养的薄弱,与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肩负的责任不相适应。提倡领导干部读点文学,既可以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还是为改文风、去“八股”开出的一剂良方,只要我们自觉以领袖们的读书实践为榜样,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正气”。

或许有的同志还会说,我不是不想读点文学,主要是工作忙,要看的东西太多,实在是精力分不过来。这话乍听起来似有一定道理,细琢磨却不成其为拒绝阅读文学的理由。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毛泽东抓紧行军打仗的间隙读书。他说,我在延安,夜晚读鲁迅的书,常常忘记了睡觉。新中国成立后,在出访苏联时,无论是旅途中,还是在会后饭前半小时,他都会随手拿起鲁迅的书读起来。邓小平出差时身边常常带有《聊斋》及诗词一类的书,抽空就翻翻,他还主张对一些古典文学的名篇佳作要背诵下来。江泽民也是如此,他说:“我到国外访问或在国内出差,常常要带一些唐诗、宋词、元曲,还要带上几本世界文学名著的浓缩本。这些作品过去都读过。现在重读,往往又会有新的感觉和体会。”习主席从做县委书记到省委书记再到党的总书记,始终坚持抽出空来阅读文学,他说:“兴趣是激励学习的最好老师。领导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

显然,读不读文学的关键,不在工作忙闲、有无时间,而主要取决于认识深浅、有无动力之源。领袖们不止一次批评过那种“事务缠身,忙于应酬,坐不下来学习”的现象。在他们看来,未知的东西对人总有一种极强的诱惑,他们总是试图要以有限的生涯去尽量充填那些未知的空间。这是一种智慧的挑战,也是一种人格的挑战。只要确立这样一种人生信念,就不会有什么困难能够阻碍我们博览群书,我们也就能有钉子一样的钻劲儿,挤出时间读点文学。

泛舟学海,跋涉书山,虽苦犹乐,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