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为什么凡是有幸保存下来的古城、古街、古村落,在今天看来,无一不是经典,无一不见个性,无一不散发出令人着迷的神韵和魅力?因为这是一种代际沟通的“灵性”传承,是人类社会农业时代人力和自然力妥协阶段的和谐之作。今天,我们表面上似乎已经超越自然,借助于水泥钢筋,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城市的形态,改变建筑的风格,甚至可以把古人的百年之作一夜之间复制完成……但结果,却是“千城一面”。
长城:中华民族的气魄
长城位于中国的北部,它东起河北省渤海湾的山海关,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七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6700公里,约13300里,在世上有“万里长城”之誉。
说起长城,一定会想起两个历史人物。一位就是发起建设长城工程的秦始皇,另一位就是外出务工修建长城壮汉的留守妻子孟姜女。虽然现在我们一提起长城,一定会联想到秦始皇的残暴和专横,不把百姓的生活放在眼里,只顾自己享受,百姓怨声载道。真的是如此吗?其实,秦始皇一声除了平定六国,统一天下外,还做了很多的大项目。都江堰就是一个庞大的水利项目,倾全国之力,打造都江堰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农业,当然直接受益者就是百姓了。所以没有人说秦始皇建造都江堰工程的不好,但在当时,可谓是冒着亡国的风险了,因为在当时,秦国的国力并不够足够强大。这项大工程百姓没有记住秦始皇,但记住了总工程师李冰父子。还有就是开凿了灵渠,使得万里平原能够排除水患,引灵渠之水,灌溉万亩良田。百姓从此生活富足,国力增强,才能够施展政治才干,统一了六国,成为了始皇帝。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自秦朝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最早的长城。以后历代君王大都加固增修。
在万里长城上有许多关口。这些地方多以“关”、“口”命名。而在张家口的长城处,却以“门”命名,谓之“大境门”。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还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内关”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折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而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长城上专心审视着大小相近的每一块方砖和那曾经硝烟弥漫的城墙、烽火台……心中沉重起来,历史往事像画卷一样在脑海中不停翻滚。
一堵城墙,横埂数万里,静默了几千年。到底,这留下来的是如何的风韵?明明的在那里,任风云变幻,一边是关内,一边是塞外。关内塞外的区别,何止是季节的变迁,又何止是杨柳清风和塞外雪花的区别呢?然而,大大小小的方砖和条石的静默即使不去想历史的沉静,这数千年来的风雨,注入每一块青砖缝隙的也都是历史云烟消散后的沧桑,长城如此,那泊在长城边沿的铁炮也是如此。只是,今日沸腾,在长城的肩山、脊背上,都是喧嚣的人声。这种喧嚣,似乎是一种惶惑,是长城几千年云烟在沸腾,还是这来去匆匆的游客?
长城是一项优质工程,应当给颁发鲁班奖。是在原有长城上的再建设项目,即拉动了GDP,又发展了一系列的产业链条,解决了一系列的就业问题。拉动的产业首先就是城砖的制造业,还有就是运输业和建筑业。可能当时考虑的就是通过长城这个项目,来繁荣当时的经济也未尝可知。
长城是一个好的国家项目,可能在当时,做梦也想不到今天成为了中国的骄傲,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其实,长城作为景点,嫣然一个印钞机,现在还没有被完全发掘,显现的只是其能力的一小部分而已。
“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至元明,上下两千年。数不清将帅吏卒,黎庶百工,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这是罗哲文的《长城赞》,也是对于长城赞美中我最喜爱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