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国内新闻>>正文

聚焦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与专家对话我国当前的城镇化建设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解放军报记者 宋 歆责任编辑:王亚花2013-10-24 04:01

  突出以人为本,实现重点攻坚

  ——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考虑“三农”问题的各种关切

  记 者:当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一些难啃的“硬骨头”,推进城镇化建设是否也面临这样一种局面?应该如何破解?

  宋 立:推进城镇化建设已渐成共识,但是如何有序有效推进,各方还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我理解认为,这也是党和政府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原因所在。

  记 者: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如何以人为核心?

  宋 立:有一种观点我很认同,就是要“新”在五个坚持:坚持以人为本,走发展成果由城乡居民共享的城镇化道路,实现城镇化包容发展;坚持城乡互动,走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产城融合,走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城镇化道路,实现产城协同发展;坚持集约高效,走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实现城镇协调发展;坚持绿色低碳,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镇化道路,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

  剧锦文:在我看来,以人为核心,是新型城镇化的亮点所在。过去我们一提城镇化,很多人就会想到是征地盖房子,是修建更好的基础设施,反而忽视了以人为核心才是城镇的关键。其实,城镇化不仅是自然人的城镇化,而且也是社会人的城镇化,也就是说新进入城镇的农村人口,能够在城市里住有所居、学有所教、老有所养、劳有所得、娱有所乐、病有所医,平等享受到城镇现代化的公共服务,并以此逐步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真正城镇化。

  宋 立:城镇化会给城市发展提供多层次的人力资源,但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绝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我们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集约发展。同时,努力为农民工及其家属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使农民能够转为市民。

  记 者:我注意到,两位专家在谈及新型城镇化时,对农村、农民、农业问题都有特别的关注,这是否意味着“三农”问题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个关键所在?

  宋 立:是这样的。当前,我国的城镇化还存在“半城镇化”现象。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1.3%,但其中包括了1.59亿在城市工作半年以上、户籍在农村的农民工和随迁人口。这部分人口并没有真正融入城镇、享受城镇居民的公共服务,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居民,按户籍计算的城镇化率只有35%,远低于世界银行统计的中等收入国家平均48.5%的水平。因此,从一定意义而言,“三农”问题和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息息相关。我认为,未来的城镇化需要着力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家属市民化和农村先富人口市民化等三个市民化进程,解决进城人员的“侨居”或“客家”状态。

  剧锦文:城镇化和工业化会占用农村土地,农业人口会转变成城镇人口,这中间会发生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的矛盾。尤其在我国特有的土地与户籍体制下,出现的总是工业化快于城镇化,总是“三农”在承担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成本,事实证明,这种非均衡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必须考虑农民的重大关切:要通过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界定农民对土地的产权关系,使得工业用地、城镇建设用地能够充分体现农民的利益;要通过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就业、医疗、养老保险、教育等制度,使得已经转变成工人的农民真正成为“市民”,而不是总戴着“农民工”和“乡下人”的帽子。

  记 者:通过两位专家的介绍,我切实感受到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一项事关改革开放全局的重要战略。对于未来,两位专家有何预期?

  宋 立:过去那种依靠农村廉价劳动力、粗放利用土地资源的发展模式,以及城乡间非均等公共服务下的低成本城镇化已经难以持续,未来必须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依托,“四化”协调互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剧锦文:可以预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强力推动下,我国固有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将会得到实质性改变,许多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难题,很有可能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得以解决,比如户籍、就业、医疗、养老、教育以及土地制度等。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应对得当的话,必将为我国未来的改革发展释放更多的发展红利。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