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有助于促进更为均衡的全球化
——访埃及前总理埃萨姆·谢拉夫
新华社记者郑凯伦 郑思远
埃及前总理埃萨姆·谢拉夫12日在首都开罗的办公室里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讲述了他对中国社会的观察、他眼中的中国梦以及中埃“一带一路”合作的前景。
在2011年底辞去埃及过渡政府总理的职务后,谢拉夫将主要精力放在其创办的非政府组织谢拉夫基金会上。他告诉记者,最近两年他已12次赴华参加活动,足迹遍布十余个省份,其中包括西北一些偏远的县城。
谢拉夫说,相比他2005年作为埃及交通部长初次访问中国时,中国在十余年间取得飞速发展,特别是在减贫和城镇化领域取得突出成就。这两点也是他眼中中国梦的主要内涵。
谢拉夫指出,中国到2020年时要全面脱贫,这要比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目标提前十年;中国城镇人口也从1980年初的19%增长到现在的约60%。“减贫和城镇化进程加速反映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均衡、普惠的。”
在谢拉夫看来,均衡、普惠这两点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特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府及人民联合在一起,足以将全球化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方向推动。”
谢拉夫举例说,“一带一路”交通领域合作有望促进全球经济均衡发展。他说,交通和发展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纵观历史,美国各州首先由交通捏合为一个整体,欧盟则由旨在促进煤钢生产和运输的“欧洲煤钢联营”演化而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之路也是通过一条条公路铺就的。“没有普及的交通基础设施就没有均衡的发展,也就难以消除贫富差距。”
埃及作为“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近年来积极建设新行政首都和苏伊士运河走廊经济带。谢拉夫认为,新行政首都位于开罗和苏伊士运河之间,其发展离不开高速公路网和轨道交通的支持。
谢拉夫注意到,中国建筑和埃及政府刚刚签署了新行政首都CBD建设合同,中航国际和中国中铁也将为埃及修建连接开罗市区和新行政首都的轻轨线。“这些新进展指出了两国未来合作的方向。新行政首都和苏伊士运河经济区凝聚了埃及政府和人民振兴国家的希望,中国在此领域加强对埃合作,也将确保其通往欧洲航路的稳定与繁荣。”
谢拉夫说,建立更为公平的全球秩序,关键在于实现共同发展,而共同发展需要共同安全,共同安全需要共同信任,共同信任则需要人与人的交往与对话,这为民间组织和机构的参与留出了空间。
谢拉夫介绍,其基金会已经与中国8家政府机构和民间组织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旨在推动两国在科学、交通、医疗、教育,以及艺术领域的合作。“我是一名工程师,但我同样相信软实力。‘一带一路’不仅有基础设施合作,也应该包括艺术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