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远海前哨,中国更需要海外保障基地

来源:新华网作者:李晨责任编辑:黄杨海
2016-02-03 17:32

中国在吉布提设立后勤保障设施的新闻去年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在中国具备远程投送能力之后,在远离大陆国土的地点,建设或利用具备军事用途的设施似乎顺理成章。随着此类设施的出现,其存在方式、在全盘战略中的作用,以及对于地区局势的影响,自然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结合中国稳步上升的国际地位,不断增加的全球利益,日益现代化的军事力量,这一问题足以引发颇多联想。不过,在舆论讨论“军事基地”这一概念时,往往将其作为超越具体时空背景的通用概念。但在实践中,“基地”一词内涵却并不简单。

大国建海外基地通常着眼于战时考虑

在近现代历史上,海外永久性军事基地一般是海权大国的专利,因为海外军事基地的设立需要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确保基地免受其他强国发动攻势的能力,二是确保基地与本国海上交通线畅通的能力,而只有海权大国才能满足这两个条件。

传统大国的主要海外军事基地不仅在和平时期能够控制海上战略要冲,而且大都经历过战争的考验。在设立和建造基地的过程中,传统大国通常都会着眼于战时考虑。

能够在战时发挥关键作用的基地,需要具备三方面的特征,即重要的战略位置、相对充裕的资源,以及抗打击和持续作战能力:

第一,地理位置:衡量基地位置可关注两个因素,即基地平时能够发挥对于重要通道、重要目标的保卫与监控作用;在战时可对敌方主力实施打击,或者对于敌方运输线实施袭扰和破坏。由这两个要素也可以看出,战略位置的重要性是相对和可变的。

例如,在英国统治印度时期,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即成为联结英国与印度的重要海上战略通道。为了掌控苏伊士运河,英国需加强周边的军事部署。然而,1947年印度独立之后,苏伊士运河对英国的战略价值随即下降。因此,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时,当英国联合法国和以色列进行的夺回运河的军事行动因各方反对受挫后,不仅没有升级局势,反而进一步在苏伊士运河以东地区实施战略收缩。

而马尔维纳斯群岛的案例则与此相反。在1982年马岛战争爆发前,它对于英国的战略地位无足轻重,驻岛英军兵力仅数十人。在经历了马岛战争中的“失而复得”后,马岛的政治与外交重要性上升,英国反而不能允许马岛“得而复失”。战后,驻岛部队得到扩充,目前甚至装备了先进的“台风”战斗机。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一个基地的位置再优越,如果部署兵力火力与相应方向潜在对手相比完全处于劣势,则在平时无法发挥任何威慑作用,在战时也难以有效作战。这样的基地不仅不能发挥战略位置优势,反而还会成为政治和战略上的负担。

第二,资源:在和平时期的日常任务中,对于长期部署的作战部队而言,消耗的燃料和物资需要补充,磨损的设备需要检修和更换,人员与装备需要休整。而在战时,补给物资和抢修装备等,对于基地存储的作战物资、维护设施以及人力都有更高需求。大型海军基地还应该包括船坞、修理厂等设施,这些设施的运转又依靠大量的技术工人。燃料、备件、弹药、生活用品等军用物资的长期和大规模储存,同样需要完善的设施。

第三,抗打击和持续作战的能力:以海军基地为例,抗打击和持续作战能力的重要性在于,为了确保战时补给、休整以及维修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确保进入基地的舰队能够得到庇护,不受到敌方兵力和火力的直接威胁。

要实现这一点,除了利用天然屏障之外,还要在基地和周边地带修建防御设施,部署承担防御任务的作战部队,形成完备的防御体系。

随着技术的发展,能够保障高烈度作战的主要基地的门槛也越来越高,在物资储备、设施配套和抗打击等方面尤其如此。美军在日本和关岛的主要海空基地周边修建了大批弹药库和油库等设施,其面积甚至超过机场和军港本身的面积。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