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国际资讯>>正文

战斗在诺曼底的中国军人

来源:当代海军杂志社责任编辑:吕欣彤2015-03-20 15:30

欧洲战场上的“中国兵”

在英国皇家“尊严”号航空母舰上服役的海军少尉白树绵对后人讲,诺曼底登陆后,有机会登岸的中国海军人员在比利时遇到过一些奇怪的“中国兵”。这些随盟军作战的“中国兵”有着中国名字,可以说流利的中国话,长着标准的中国面孔,有个炊事兵能做一手美味的中国菜,但他们谈起祖国来很陌生,对于国民政府毫无认同感。这样的“中国兵”有数百名之多!在荷兰的希尔德拉村庄,村民们依然依稀记得有个“中国兵”曾在附近的大谷仓与一个荷兰姑娘热情约会。

这个名叫周尚方(音译,英文名ShangFong Marshall Chow)的“中国兵”的确参加了诺曼底登陆,是一名无线电发报员。根据部队保留的纪录,他和女朋友在大谷仓里缠绵时被当地人揪了出来——这不怪荷兰人不识浪漫,因为村民们告诉他,在大谷仓里还藏着几个德国兵!好在这几个德国兵只是打散的逃兵。吓了一大跳的周尚方提了枪和几名战友逼上去搜查,三名走投无路的德军当了俘虏,周尚方因此被提升为上士。

周尚方依然健在,他兴致盎然地参加了诺曼底登陆七十周年的纪念活动。周尚方的“中国兵”身份带了引号,因为他的身份有点儿古怪。他属于中国海军人员在比利时遇到的那批奇怪的盟国军人。周尚方的战友们是中国籍加拿大军人,他们自己称自己为“加华军人”,参加的是加拿大军队,在从诺曼底到卡西诺的一系列战斗中都可以找到他们的身影。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有七百余名“加华军人”在欧洲战场上作战。周尚方们大多是出生在加拿大的第二代移民,因为二战前加拿大拒绝华人入籍,因此他们仍是中国人。

这些独特的军人,广泛分布在加拿大陆军、海军和空军之中,并在作战中屡立战功,以吃苦耐劳、勇敢坚毅而受到各方好评。周镜球和他在加拿大第十六军防空营的战友,是加拿大驻英部队中第一个打下德军飞机的炮组;黄炳芳是在朱诺海滩登陆的,那是诺曼底战斗最残酷的地点之一。在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坐落着一座加拿大华裔军事博物馆,陈列着几乎每一位曾在加拿大军队中服役的华人官兵的事迹,略显沧桑的大楼顶上,树立着有四个中文大字组成的金属馆标——“精忠报国”,博物馆前的广场上,屹立着有两名华裔军人塑像拱卫的纪念碑,碑文为“加华丰功光昭日月”。

无论是中国籍还是中国裔,他们都对中国有着强烈的族群认同。直到今天,所有报道和采访中,他们都保留着自己的中国姓氏,并自称“Chinese”。这个单词在海外是不分“中国人”和“华裔”的。在中国抗战开始之际,这些海外的中国人通过华商倡导建立的华侨组织中华会馆很早便开始购买中国的战争债券,来支持父祖之国的反侵略战争。“珍珠港事变”之后,他们便积极在当地投军参军,与法西斯决战沙场。他们都是华胄子孙的骄傲。

24名曾在诺曼底浴血奋战的中国军官都看到了战役的胜利,在战后返回祖国。他们后来有的留在大陆,有的去了台湾,还有的旅居国外。时光荏苒,诺曼底滩头的炮台碉堡已经被岁月磨蚀,但那里的人们不曾忘记这些东方面孔的老战士。

2006年7月5日,法国驻上海总领事薛翰专程来到杭州,代表法国政府向大陆最后一名参加诺曼底战役的老战士,年已八十九岁的黄廷鑫颁发了象征法国最高荣誉的“荣誉勋位骑士勋章”,他在授勋致辞中说道:“法兰西永远不会忘记,在我国面临沦亡之际,曾与我并肩奋战的中国人。”“我们以这枚勋章来表示对所有参加过这场战役的中国人的感谢。”黄廷鑫的答词是:“此时此刻,我想起了与我同时在战场作战的二十多位同学,作为一个中国人,这一荣誉不仅属于我,也属于他们。”

两年之后,2009年深秋,黄廷鑫病逝。三年之后,诺曼底登陆纪念日刚过,曾在台湾国民党海军中服役,与黄廷鑫一起在“搜索者”号航空母舰上参加登陆作战的葛敦华病逝。至此,参加过诺曼底登陆的中国老兵全部作古。然而,他们却在这场战役中写下了一个闪光的注脚——在遥远的东方,那个叫做中国的国家也派出了自己的儿子,参加这场人类摧毁法西斯、维护文明与自由的重要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