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战斗
诺曼底登陆当天,英国皇家海军“国王”号航空母舰(HMSEm-peror)的舰载机一架架升空,执行反潜搜索任务,防止德国袭击正在登陆的舰队。甲板上忙碌的官兵中,有两张亚洲面孔特别引人注目,他们便是正在该舰实习的中国海军军官楚虞璋和谢立和。在战斗中,他们的战位在开放的飞行甲板上。两人轮流担任防空和反潜瞭望。这种瞭望除了防止德军袭击,还有救助落水飞行员的责任。
就在离谢立和、楚虞璋不远的地方,另一艘英国皇家海军航空母舰“搜索者”号上,另外两名中国军官黄廷鑫和葛敦华也在奋战。不过,黄廷鑫对于诺曼底之战的回忆却是“静悄悄”,出于保密,出发参战的“搜索者”号官兵并不知道即将展开的诺曼底之战。6月6日,“搜索者”号远在战场外围执行日常反潜搜索任务,黄廷鑫早早睡下,直到第二天早上吃早餐时,才从BBC电台的广播中得到盟军登陆的消息。黄廷鑫回忆:“舰上的英国人在兴奋、高兴之余,流露出一种谨慎的乐观。大家见面时都互相笑笑,然后继续回到各自的岗位工作。”
与第一次大战中到欧洲海军舰只上“观战”的陈绍宽等前辈不同,黄廷鑫等中国军人在诺曼底的战斗中并非置身事外的观察者,而是作为盟军的一员切实参加了战斗。而且,由于分工不同,中国军人实际参与了诺曼底登陆的各个环节。其中,楚虞璋、谢立和、黄廷鑫、葛敦华是在航空母舰上,属于整个登陆舰队的警戒幕,张家瑾、吴方瑞等轮机班人员在后勤支援船队中,卢东阁、郭成森、王显琼等在更靠前方的战列舰与巡洋舰上,直接进行对岸火力支援。根据台湾方面资料,原来也在航空母舰上实习的邹坚和熊德树被调到了最前方,担任登陆艇的见习艇长,直接参加抢滩登陆!
大多数中国军官面对诺曼底大阵仗毫不紧张,他们有实战经验——在炮台上与日军作战,还有的参加过著名的大海战。
1943年12月,刚刚登上肯特号巡洋舰实习的卢东阁、郭成森两名中国海军军人就随同“肯特”号参加了在北角附近追杀德国海上袭击舰“沙恩霍斯特”号的战斗。他们担任第一、第二号炮塔的副炮长。面对三万多吨的巨型敌舰,两人在战前以邓世昌为榜样互相勉励。经过连续追杀,被英国海军围困的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中弹累累,失去了战斗力,在“肯特”号的炮火掩护下,四艘驱逐舰对其发起了近距离的鱼雷攻击,最终将其击沉。
1944年4月3日,楚虞璋、谢立和随国王号,黄廷鑫、葛敦华随搜索者号参加了英国海军对阿尔塔峡湾中德国王牌战列舰“提尔比茨”号的空袭,在这次代号为“钨”的作战中,“提尔比茨”号连挨了13发炸弹,再也没能出现在大洋战场上。德国最大也是最后的一艘战舰瘫痪了,航空母舰上传送着英军指挥官得意扬扬的电文:“我们阉了一头野猪。”
在诺曼底的战斗记录中,中国军人近乎完美地完成了任务。战役结束后,丘吉尔在参加雅尔塔会议途中,曾专门对自己座舰上的中国军官提出表扬和鼓励。幸运的是,24名中国军官都看到了战役的胜利,在战后返回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