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国际资讯>>正文

战斗在诺曼底的中国军人

来源:当代海军杂志社责任编辑:吕欣彤2015-03-20 15:30
    摘要:很少有人知道,在欧洲战场还有一批中国军人。虽然他们人数不多,但作战地域十分广阔。他们在北欧参与了攻击提尔皮茨号的“钨作战”,在南欧护航丘吉尔前往马耳他,甚至在金字塔旁留下照片;在东欧,他们掩护希腊王室成员返回伯罗奔尼撒打游击,在西欧战场更经历了诺曼底的硝烟。参加欧洲作战的中国军人,全部来自中国海军的见习军官。他们是怎样出现在欧洲战场上的,至今仍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
图片说明:时任中国驻英大使郑天锡接见前往英国学习的中国海军军官。
 
中国海军的雄心

1942年,反法西斯战争最艰难的时刻,一批中国军官却在大西南的崇山峻岭中开始讨论怎样重建海军。抗战初期,弱小的中国海军所有舰只加在一起,吨位还不如日本一条航空母舰。开战之初,中央海军殒于长江,东北海军自沉青岛,广东海军泪洒珠江,中国海军主力的九艘巡洋舰全部被击沉。但是,中国海军不可能屈服,仍以布雷和岸炮为武器,依托长江珠江与日军鏖战。

中国的海军学校被迫从马尾、青岛和黄埔内迁,落户贵州桐梓。战况艰难,但中国人对胜利充满信心。1942年,如何在战后“重建海军”就成为一个课题。当时,中国几乎成了“内陆国家”,军舰不足十艘。但是,我们还有海军军官,有人才就有希望。海军派出人员赴盟国参战学习。最初,中国方面尝试的是派遣年轻留学生前往欧美海军学校学习,但不久后改弦更张。中国海军驻盟军总部联络官曾万里等建议派遣更有经验的中生代军人前去,在学习的基础上登舰参战实习,积累实战阅历,这样回国后马上独当一面。这样的意见得到了军委会的支持,英国方面对于接受中国海军实习军官表现出兴趣。

英国已经意识到,战后美国和苏联必将崛起,英国希望通过对中国海军的影响力,在远东获得一席之地。同时,英国海军在战争初期就损失很大,急需基层军官。事实上,中国海军除了派出军官,还有一批水手在英军护航舰队中工作,许多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客死他乡。

1943年6月,经过层层考试选拔出的第一批共计24名中国海军学员,在海军上校周宪章带队下,乘飞机飞越喜马拉雅山,再经印度转运输舰辗转前往英国,开始了留学和参战的生涯。他们的名字是:黄廷鑫、卢东阁、王显琼、郭成森、林炳尧、牟秉钊、白树绵、姜瑜、葛敦华、熊德树、聂齐桐、吴桂文、谢立和、邹坚、楚虞璋、汪齐、王安人、周宏烈、吴家训、钱诗麒、吴贵荣、吴方瑞、张家瑾、晏海波,加上领队周宪章共计二十五人。运载中国海军学员的护航运输队在地中海遭到了德国潜艇的袭击,这让中国海军开了眼。担任护航的英国海军两艘驱逐舰配合默契,一艘用声呐搜索,另一艘投掷深水炸弹。最终,德国潜艇铩羽而归。10月,中国学员到达英国,随即开始了在格林尼治海军学院的学习生活。他们的第一堂课与战术无关——重温海军礼仪。这让在战争中一度窘迫得只能穿陆军军服的海军学员们激动不已。

在进行了英语强化与基础科目复习之后,24名中国学员被分成两组。由张家瑾、晏海波、吴方瑞、吴贵荣组成轮机科学习班,留在格林尼治继续学习,其余中国学员则组成“中国班”,开赴查塔姆炮校,学习枪炮、航海等技术。经过一个月的持枪操练后,他们以两人为一组,分别登上不同舰只参战实习。1944年3月,这批学员完成课程,被授予少尉军衔。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楚虞璋和谢立和,黄廷鑫和葛敦华,熊德树和邹坚这三组人员,都安排在航空母舰上实习,显示了中国海军对战后重建规划的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