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是世界上潜艇博物馆最多的国家,稍有名气的不外乎是二战前后的老潜艇,倒是停泊在西海岸波特兰港的“鲑鱼”号潜艇却充满“现代派”的设计风格,而且它是美国海军最后一艘作战用柴电潜艇,所以意义更加不同寻常。但对中国军迷来说,之所以关注“鲑鱼”号,还因为它在技术上的里程碑意义不容小觑。作为美国第一种也是最后一种水滴型常规柴电动力潜艇,号称“博物馆精灵”的“鲑鱼”号,无疑在世界水滴型潜艇发展史上占有无可取代的地位。

探索出来的水下传奇
该艇属于美国海军在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白鱼级潜艇,是美国海军在追求潜艇水下高速性能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在该级艇诞生前,美国柴电潜艇水下航速从未超过10节。二战后美军虽然实施了著名的“大功率水下动力系统项目”,但美国海军希望未来新潜艇在水下性能获得更大突破,于是在上世纪50年代便通过“大青花鱼”号试验潜艇进行技术探索。
“大青花鱼”号采用全球首创的水滴型艇体,在水下取得优异的减阻效果,美国海军遂决定将这种设计用于正式作战潜艇,为求保险起见,先拿柴电潜艇来验证,而没有直接用到同时期正在发展的核潜艇。美国国防部于1955年先向朴茨茅斯海军造船厂订购一艘白鱼级潜艇,随后再向英格尔斯造船厂订购两艘,“鲑鱼”号便是后者两艘中的一艘,另一艘则是“北梭鱼”号。有意思的是,因为三艘柴电潜艇的英文首字母全是B,美军内部干脆把这三艘潜艇昵称为“B姐妹”。
“鲑鱼”号艇长66.8米、宽8.8米、高7.6米,水面排水量2120吨、水下排水量2637吨,不论在尺寸和吨位上都比“大青花鱼”号来得大,而且“鲑鱼”号也比“大青花鱼”号显得更为圆滑厚实。除此之外,“鲑鱼”号采用自“大青花鱼”号验证成功而来的十字型艉舵,螺旋桨设计在正后方,并废弃之前美国柴电潜艇标配的舰艉鱼雷发射管。
更重要的是,“鲑鱼”号潜艇的水下机动性能与“大青花鱼”号不相上下,在续航力方面,如果保持水面航速10节,可航行3.3万千米,水下3节航行时可持续102小时,安全下潜深度为210米,最大潜深可达320米。艇上官兵77人,其中军官8人、士兵69人,平常任务采取三班制,一般安排23人来操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