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印度“国考”:考上即迈入上层社会

来源:新京报责任编辑:吴昊
2014-08-14 23:49

风波根源在哪?

精英与底层的矛盾

今年一些大学生抗议英语比重太大,在他们看来,书面考试语言几乎是英语,连面试也是英语,这总让他们考不上。

陈峰君认为,这些学生不满英语比重过高的背后,折射出印度社会两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即精英阶层和底层民众之间的矛盾,以及英语与印地语之间的矛盾。印度“国考”对英语要求高,一般印度民众虽然会说英语,但是没达到“国考”要求的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底层出身的大学生很难进入精英公务员系统。

据《经济学人》报道,近3年来,在“国考”中表现最差的学生通常来自印度北部地区,那里将印地语作为第一语言。从更普遍的意义上来说,多来自农村就读于较差学校的学生。一名落榜考生对《印度斯坦时报》说,“公务员考试好比一场‘阴谋’,它妨碍印度农村考生进入政府,公务员岗位就好像是为那些社会精英阶层预留的一样”。

对印度“国考”最不满的学生多来自印地语地区,这也反映出长久以来便存在的印地语与英语之争,虽然这两种语言目前都是印度的官方语言。

陈峰君介绍,印度上层人士都是说英语的,将说英语作为一种身份,印地语被看作是中下层民众的语言,不被精英重视,例如体现在“国考”中便是如此。

虽然在一些考生看来,存在语言歧视。但也有反对声音表示,要是印度“国考”在英语上让步将是一种倒退。印度前驻美大使纳热西·钱德拉认为,“国考”中的英语阅读理解不难,相当于印度10年级(初中毕业)水平,而且英语对于有志服务政府的年轻人来说十分重要。

对于愈演愈烈的“国考”风波,印度政府已经做出一定让步。内阁部长纳依度表示,公务员考试制度不可能一下子做出巨大改变,要通过各方讨论才行。

陈峰君表示,穆迪总理上台前曾表示要改革现有公务员考试制度,但目前仍未有很大举措,这是印度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诸多矛盾的体现,这考验着穆迪政府,未来可能会进行逐步改革,但是学生们要取消公务员考试的激进诉求实现难度很大。

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晓枫

简介

印度“国考”有3关12试

在信奉学而优则仕的印度,公务员也是广大学子心中最向往的职业,由于报名人多、招录人少,印度的“国考”被誉为全世界最难的考试。最热门的是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和外交部门,热门职位可达到万里挑一的程度。

报名

印度每年举行一次公务员招考,考生需要连过3关,考试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时一年之久。

印度通常是从年初开始向社会发出公务员招考通知,3月前报名。

考试

第一关:初试

内容包括综合科目和专业科目两张试卷,涉及科学、时事、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心理学等部分,其中每部分又有几个分支,如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动植物学等。由于报考人数众多,考试经常会被安排在操场或体育馆举行。

第二关:主试

通过初试才能进入10月左右举行的第二关主试。这是一场被比喻成马拉松的考试,一共有9场,每场考3个小时,基本都是问答题和作文,涉及语言、专业和综合等各领域知识。

第三关:面试

于次年进行,面试分数加上主试分数才是最终排名。考生一般会专门腾出至少一年时间备考。

利好

考上可享终生福利

印度公务员专指在政府中具有一定决策权的中高级官员,整个印度只有7000名左右公务员。低级别官员和办事员只算政府工作人员,不算公务员。

公务员除有稳定的工资,还有诸如交通、通讯、子女上学等补贴,每年还能享受国家法定假期外的带薪假、医疗假等。此外,公务员可以拥有和自己等级相符的官邸、专用汽车等。政府还专为公务员提供厨师、保姆等服务人员,退休后还可拿到丰厚的退休金。

据新华网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