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国际资讯>>正文

日本将迎来战败69周年 老兵:意味着耻辱与新生

来源:新华网作者:冯武勇 刘秀玲责任编辑:康哲2014-08-14 12:44

“8·15”,战争记忆的传承与遗忘

“69年前的8月15日是个大晴天。”“日中友好8·15之会”常任干事熊谷宪治对记者回忆道。熊谷出生在吉林通化,日本战败时,他年仅5岁。结合懵懂的记忆和母亲后来的讲述,他向记者还原了在异国他乡迎来的那一天。

“印象中,那天母亲慌慌张张地告诉我,出门看到了从来没有见过的光景,周围的中国农户家家挂出了中国旗帜。啊,大家如梦初醒,这是别人的国家,别人的土地。我们日本人一直占领着别人的土地。”

熊谷一家后来逃往朝鲜半岛,1947年才辗转回到日本。熊谷告诉记者,毫无疑问,“8·15”之前的日本是错误的,“8·15”后日本才获得新生。

1962年出生的秋山博史是日本典型的战后一代,他的“8·15”印象与爷爷有关。秋山的爷爷曾在中国作战,战后始终不愿意向家人提起往事。但秋山清晰地记得,有一年的8月15日,当电视出现“战殁者追悼仪式”直播画面时,爷爷一个箭步上去关掉了电视。

“我想这是一种厌恶情绪,爷爷不愿意因此勾起那场战争的记忆。这也是战争给人带来的永久创伤吧。”秋山这样揣摩爷爷的心理。

但日本更年轻的一代似乎对那场侵略战争及教训完成了“脱敏”。今年8月6日,在广岛纪念原子弹轰炸69周年的仪式会场附近,记者遇到的19岁大学生大森表示,在历史认识问题上,各国有不同立场,“我对此持中立态度”。另一名大学生佐藤竟则对安倍政府解禁集体自卫权表示支持,在他看来,“通过行使集体自卫权,日本可以去帮助那些无法自救的第三国”。

针对年轻一代的历史认知倾向,长期研究历史教科书的琉球大学名誉教授高嶋伸欣指出,日本战败后,美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天皇裕仁的战争责任不予追究,以致日本在战争问题上成为“无责任社会”。现在日本的教育中,对当年发动战争的机制基本没有触及。

日本儿童文学和歌词作家大门高子出生后10天就遭遇了东京空袭,也算是战争的亲历者。她十多年前开始从事日中友好交流,先后以南京大屠杀、抚顺战犯管理所为主题创作了《紫金草物语——不战的祈祷》《重生的大地——抚顺战犯管理所》等多部合唱作品,在中国和日本多地进行过演出。

大门高子告诉记者,虽然日本人也是受害者,但首先是战争的加害者、侵略者。“不先向中国人谢罪,日中交流就无法开始。”

“8·15”,历史认识和战争责任的原点

“8·15”的纠结还体现在如何称呼这个日子。在日本政府的正式称谓中,8月15日被称为“终战日”,不是“战败日”,更不是“无条件投降日”。这种表述完全回避了那场战争承载的罪恶和教训。

日本共同社前编委中村明分析说,日本统治阶层不想承认战败,是因为担心带来战争责任追究问题,特别是涉及到天皇裕仁及其亲信的战争责任。把战败、投降说成是“终战”,最终变成了一种洗脑。

高嶋认为,上没有追究天皇的战争责任,下没有深思普通民众的战争责任,导致了历史认识出现严重偏差,这是日本与德国在历史追责上的最大不同。

冲松则指出,日本当年在一贯错误的历史观中迎来了战败。但无论是国家领导层还是普通民众,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战败的根源。许多人只是觉得战败很遗憾,但对于日本为什么发动给亚洲各国带来巨大伤害的侵略战争并最终失败,许多人既没有正确认识,也不想去追根究底。日本许多人,包括有战争体验的老兵,至今只承认日本输给了美国,不承认日本在中国战场也是战败者。

“每个日本人都应该重新追问一下自己,‘8·15’究竟意味着什么?”冲松的表情再度凝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