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马岛之战的阴影
———从英阿关系解冻看国家关系重新定位
●本报记者马越舟
○年终专稿○
1998年10月28日至11月2日,阿根廷总统梅内姆对英国进行了为期6天的历史性访问。其间,两国领导人就双边关系及共同关心的其他国际问题举行了会谈,并签署了一系列旨在推动和发展两国关系的合作协议。梅内姆的英伦之行,标志着受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影响的英阿两国关系,将进入全面和解与合作的新阶段。
长久以来,英国和阿根廷两国间大大小小的“争执”不断,就连今年10月29日,阿总统梅内姆在访英期间,还同布莱尔首相轻松讨论了法国世界杯足球赛上,两国球队比赛时一个颇有争议的红牌问题。
6月30日,两队在世界杯八分之一决赛中相遇。下半时开赛不久,英队球员贝克汉姆在被撞倒后,对阿队队长西蒙尼做了一个隐蔽的“钩绊”动作,后者顺势故意倒地,“骗”得了裁判的同情,将贝克汉姆红牌罚下。英国人被迫由攻转守,最终输掉了比赛。
在球场上,阿根廷人凭借多一个人的优势能占到上风;但在战场上,问题可就没那么简单了———
1982年4月2日,在双方关于马岛主权问题又一轮谈判宣告破裂后,阿根廷派军队突袭该岛,试图以武力解决问题。对手的反应迅速而强烈。英国人不计13000公里的补给线劳师袭远,一支占其海军力量三分之二的特混舰队旋即开赴南大西洋,同阿军进行了74天的浴血恶战。
最终,这场被阿根廷老作家赫尔博斯斥为“两个秃子争一把梳子”的尴尬战争,以英军夺回马岛而收场,但英国人付出了252名士兵的生命和“谢菲尔德”级导弹驱逐舰被击沉的高昂代价;阿根廷750名士兵也战死疆场。
从1832年算起,英阿两国在该岛主权归属问题上的争端已延续了一个多世纪。马岛战争不仅给冷战后期动荡的世界平添了几分动荡,也给两国关系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可喜的是,近年来,英阿两国之间冻结16年之久的坚冰终于有了消融迹象,阿总统梅内姆今年对英国的成功访问,更是将一缕黎明的曙光带给了满目疮痍的马岛。
10月29日,两国领导人签署英阿伙伴关系行动日程协议,强调两国将在联合国安理会事务、国际维和行动、打击贩毒以及反恐怖主义等领域加强合作。
英阿关系解冻像一面镜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冷战后国际安全格局的变化趋势。面向新世纪,国家之间的关系正在经历深刻而重大的调整。
1982年,英国人在马岛问题上大动干戈,与其说是保护石油资源、维护领土完整,倒不如说是在冷战阴影的掩映下,硬撑着日薄西山的大英帝国“日不落”的颜面。如今16年过去了,马岛上石油没采出几桶,横亘在荒岛斜阳间两国军人的荒冢却格外醒目。
冷战基本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深刻流变,从两极向多极过渡;大英帝国的武功也“无可奈何花落去”。谋求经济上的勃兴,正成为世界各国加强综合国力的唯一明智之选,日益紧密的经济和信息互联令世界越来越小,经济优势成为了抢占新世纪制高点的金钥匙。于是,国家关系的重新定位,在世界进入21世纪之前变得极为迫切。
目前,英国已成为欧盟国家中对阿根廷最大的投资国;阿根廷则是英国在拉丁美洲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两国间的贸易额正在以可观的速度增长;同时,英阿都希望全面改善政治关系,为彻底解决马岛争端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梅内姆的英伦之行无疑为谈判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英阿两国关系实现全面正常化再次证明,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不可动摇的主题。英阿两国本着平等与相互尊重的原则,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问题;以求同存异的精神搁置争议,共同拓展经贸往来,这表明各国人民要求友好相处、平等互利的呼声日益高涨,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
英阿两国在主权平等、利益平衡的基础上进行安全对话与合作,不仅符合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战略,而且为世界上其他存在分歧的国家间最终和平化解矛盾,重塑世界安全格局,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