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24日电 (国际观察)反恐需国际社会共同“亮剑”
新华社记者刘莉莉
近期,国际恐怖活动再次呈现活跃态势。伊拉克23日发生多起爆炸和枪击等恐怖袭击事件,目前已导致118人伤亡。19日,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南部伊朗驻黎使馆附近发生两起爆炸袭击,共造成25人死亡、147人受伤,死者中包括伊朗驻黎使馆文化参赞安萨里。
观察人士认为,恐怖主义是全人类的公害。在恐怖活动威胁日益复杂化、国际化的今天,国际社会必须团结起来,摒弃反恐“双重标准”,建立务实有效的合作机制,促进世界各国的稳定与安全。
严峻形势
今年以来,严重的恐怖活动在世界各地接二连三,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4月,两起爆炸让美国波士顿国际马拉松赛事由热闹聚会变成悲剧现场,让美国人的反恐神经再次紧绷起来。
9月,一伙武装分子袭击了位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韦斯特盖特购物中心,造成67人死亡和数百人受伤,效忠于“基地”组织的“伊斯兰青年运动”宣布对此事件负责。
10月,北京发生汽车冲撞天安门金水桥无辜人员和游客事件,中国警方已初步认定,这是一起经过严密策划,有组织、有预谋的暴力恐怖袭击案件。
长期以来,中东一直是恐怖组织活跃的地带。受叙利亚战争外溢影响,今年以来,黎巴嫩多个地区安全局势恶化,既有武装冲突、爆炸袭击,也有暗杀和绑架;自埃及政局发生动荡以来,该国西奈半岛和首都开罗频频发生恐怖袭击;而据来自联合国伊拉克援助团的数据显示,伊拉克今年10月份有近千人死于恐怖袭击和暴力冲突。
分析人士认为,近年来,恐怖组织的破坏活动呈现出新特点。首先是恐怖主义的国际性更加明显,恐怖组织的触角已延伸到世界各大洲,现在很难找出免受恐怖活动之害的地区。
其次,恐怖分子越来越多地把袭击目标转向无辜平民,选择在重大集会庆典时发动袭击,或将游客和公共交通等民用设施作为目标,残害无辜生命,制造恐慌气氛。
再者,恐怖活动发生的原因更复杂,不仅与政局以及民族宗教问题相关联,也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形势密不可分。
世界公敌
今年10月下旬,“反恐”再次成为关键词,上海合作组织打击恐怖主义研讨会与汇聚美国、西班牙、土耳其等47国政府官员和专家的国际反恐会议相继召开。
两次会议发出共同声音,那就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安全形势,仅靠一国之力是难以应对的。国际社会必须认识到,恐怖主义是全世界人民的公敌,各国应当携起手来,履行反恐这一共同使命。
上合组织地区反恐机构执委会主任张新枫说,该组织成员国和观察员国面临着来自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分裂主义“三股势力”的威胁和挑战,这种威胁和挑战日益国际化、复杂化。国际反恐会议东道国土耳其副总理贝希尔·阿塔莱也认为,反恐光靠一个国家不行,有关国家要在信息共享、引渡恐怖分子等方面开展积极合作。
分析人士认为,国际社会合作反恐的第一步就是要摒弃双重标准,不应以意识形态划线,也不应将恐怖主义与特定国家、政府、民族和宗教挂钩,否则就会给一些恐怖组织传递错误信号或提供可乘之机。
在10月28日汽车冲撞天安门金水桥无辜人员和游客事件发生后,包括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内的个别西方媒体质疑中方对事件的定性,批评中国的民族宗教政策,甚至对涉案恐怖分子表示同情。对此,中国外交部表达强烈不满,指出这是对恐怖分子的纵容。
中国政府曾在多个场合重申,在反恐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就是对恐怖分子的纵容,无论何人,在何时何地,以何种借口进行恐怖活动,都应受到明确反对和坚决打击,而不应区别对待。
期待合力
分析人士认为,未来国际社会应当在互联网管控、情报信息交流和完善反恐机制能力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
——加强情报交流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往来日趋紧密,恐怖组织突破了国界,可以在某一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兴风作浪。与此同时,恐怖袭击频发的地区多是动乱地区,枪支弹药管理失控,毒品违禁品走私严重,这就要求各方加强情报交流力度,提高交流效率,完善交流机制。
——加强国际组织反恐能力建设
除了双边协调,有关国际组织在反恐问题上需要发挥更大作用。加强这些组织反恐职能建设将有助于各国在打击恐怖势力上形成合力。例如,上合组织成员国执法安全部门自2006年以来,每年都要举行联合反恐演习,目前已形成机制。
——加强互联网监控
现如今,互联网已如同空气、食物和水一样,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成为恐怖组织从事不法活动的工具。恐怖分子会利用互联网等高科技手段联络同伙、招募成员,传播极端思想和煽动暴力言论,危及国家稳定。
观察人士认为,各国目前在网络监管领域基本上还是各自为政,未来应加强在此方面的国际合作,强化网络安全意识和事故应对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