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克里11日结束为期9天的中东之行。他踌躇满志而来,却失望地发现中东的现实很“骨感”:埃及前总统受审、巴以难达一致、叙利亚战火依旧、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谈判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分析人士认为,尽管克里希望通过外交手段塑造理想的中东,但可供克里挥舞的“胡萝卜”和“大棒”已经不多。
埃及:修关系
11月3日,克里空降开罗开始他的中东之行。这无疑是个敏感的时间点,埃及前总统穆尔西将于第二天受审。穆尔西被罢免之后,埃及军方对穆尔西支持者进行了“清场”活动,美国因此冻结了对埃及的部分援助。这一决定导致双方关系紧张。
作为穆尔西下台之后到访埃及的美国最高级别官员,克里无疑担负着修复双边关系、推进埃及民主进程的使命。他敦促埃及不再延长紧急状态,不再对穆兄会进行镇压,“要有包容其他政治团体的雅量”。
不过,埃及方面对克里的表态稍显冷漠,临时总统曼苏尔未作太多回应。
分析指出,美国和埃及关系的症结在于:美国对埃及新政府的态度一直纠结。支持新政府意味着支持政变,违反美国的价值观;反对新政府又不符合美国的现实利益。
沙特:抚盟友
克里访问沙特,安抚盟友的意图很明确,也取得了成果。在与沙特外交大臣举行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克里说:“尽管我们在一些问题上有分歧,但是我们的友谊依然坚固……我们要一起做应该做的事。”
自1932年以来,沙特都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坚定盟友。但是,最近因为美国在武装叙利亚反对派问题上的“优柔寡断”以及两国在伊朗核问题上的分歧,沙特似乎正在重新评估和美国的关系。
沙特政治学者李普曼认为,沙特之行可能是克里整个中东行中最有成果的一站,双方要做的不过是求同存异。李普曼说,在很多问题上美国和沙特都存在共同利益,军火贸易、海军训练、贸易关系等等,只要这些共同利益还在,双方就不会撕破脸皮。
巴以:推和谈
克里一天之内穿梭访问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分别会见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和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试图推动陷入停滞的巴以和平进程,却成果寥寥。
克里此行试图推动以色列定居点、耶路撒冷地位、巴勒斯坦建国等长期遗留的历史问题,但却两边不讨好。巴以双方在约旦河谷问题上分歧巨大,以方认为约旦河谷事关以东部边境安全,这一地区的安全必须把持;而巴方则表示,自己的领土一寸都不能少。
新一轮巴以和谈自今年7月开始,已经秘密进行了十多场谈判,巴以双方都认为谈判毫无成果,甚至濒临破裂。留给此轮和谈的时间已经不多,外界对达成协议的前景都不太乐观。
伊核:促协议
伊朗核问题也是克里此次中东行的“重头戏”,他特地在访问期间前往日内瓦参加新一轮伊核谈判。美国试图促成一项协议:伊朗用停止铀浓缩活动来换取经济制裁的减轻。
不过,美国的盟友对该协议却并不感冒。法国外交官直言该协议为“愚蠢者的游戏”。内塔尼亚胡则称与伊朗做交易是“历史性的错误”。内部的巨大分歧令日内瓦谈判无果而终。
叙利亚:求共识
虽然克里没有访问叙利亚,但是叙利亚问题却如同“幽灵”般萦绕在克里行程的每一站。他在阿联酋访问期间表示,应以和平方式结束叙利亚冲突,美国支持尽早召开叙利亚问题第二次日内瓦会议。
美国此前支持叙利亚反对派,一度剑拔弩张,后因国际舆论的反对开始转变立场,倾向于政治手段解决叙利亚问题,这令其中东盟友十分不满。
分析人士认为,叙利亚问题牵扯了美国太多精力,也招来很多诟病,克里此行辗转多个国家,用意还在于在叙利亚问题上取得盟国谅解,在这个地区性的热点问题上寻求共识。实际成效如何,恐怕还有待时间检验。
中东行:遭冷遇
此间舆论认为,克里中东行遇冷,是奥巴马政府收缩中东政策的逻辑结果。“重返亚太”政策正在占用美国越来越多的外交资源,中东政策正在被压缩至仅“维护该地区的核心利益”。
也就是说,在外交重心东移的过程中,美国大量外交资源被投放到亚太,可供克里在中东挥舞的“胡萝卜”和“大棒”已经不多。因此“口惠而实不至”成了美国在这一区域常常被诟病的一点。
分析人士认为,克里无疑对中东地区是有野心的,希望能留点“遗产”给继任者,但是从目前来看,很多问题是美国有心无力或者有力无心的,短期之内取得突破的可能性很小。
(据新华社开罗11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