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国际资讯>>正文

中俄石油合作需要纾解瓶颈

来源:中国能源报作者:陈柳钦责任编辑:李祺冉2013-10-21 08:47

三、中俄石油合作解纾前行

中俄石油合作一直是中俄两国能源合作久未妥善解决的问题。然而,不管未来的能源谈判将朝着什么方向发展,中俄之间良好的石油合作是必须的。因此,中俄双方必须共同努力,拿出双方的耐心、信心和决心,促进中俄关系全面稳定健康发展,为实现两国石油领域的有效合作构筑坚实的基础。

1、 增强双方政治互信,为中俄石油合作打下良好的政治基础。中石油两次投资尝试的失败和中俄原油管道、天然气管道项目的搁浅,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俄罗斯内心深处对中国的不信任,对中国强大后之于俄罗斯地缘政治安全的担忧。因此,增强双方的政治互信成为推动双方石油合作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前提。首先,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发展稳定、健康、持久的中俄关系的重要性,使之避免因受一时一事的影响而偏离已有的正确轨道。不论遇到什么问题,都应把中俄关系放到巩固与发展国家关系乃至影响两国安全与经济利益的高度去考虑,都应以这一大局为重。中俄两国在促进世界多极化发展、反对民族分裂和反恐等方面有着共同利益,这成为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政治基础。其次,加强中俄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增进双方的互信协商。继续巩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会晤机制解决两国关系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在各个领域里的互信合作。继续推进中俄高层领导级沟通机制,为能源合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主动利用好已有的两国财长对话机制和能源总理级能源谈判机制这一交流平台,建立两国政府、企业和社会多级对话和合作机制,让中俄各界人士全面真实地了解对方,认识对方,扩大两国互信的民众基础。总之,中俄双方应该在能源战略项目上做出特殊的安排,逐步夯实两国制度性合作中的“共生文化”,即形成更多的合作共识、合作机制和合作法律等,避免成为西方学者描述的“便利轴心”。

2、加快机制建设,为中俄石油合作提供有效保障。第一,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上合组织的成立不仅反映了中俄两国维护中亚地区安全的共同利益,而且也可以成为一个协调两国在该地区的能源关系和加强合作的良好平台。俄罗斯倡议建立的上合组织能源俱乐部是上合组织内部协调石油价格、规划石油开采和运输的石油生产和消费国联盟。建立能源俱乐部,这是具有深远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目的的战略性措施。中俄两国同是上合组织的成员国,而且是长期友好战略合作伙伴国。我们要利用上合组织这一平台,积极推进能源俱乐部的建立,巩固与俄罗斯的能源关系,加强与俄罗斯的石油合作。

第二,强化石油价格机制方面的合作。中国虽然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是由于在世界能源市场地位较低,对石油的价格毫无话语权,石油价格机制主要受欧佩克官方价格与英、美、荷的现货市场价格以及期货市场价格影响。中俄石油合作如果能通过友好磋商,互相支持,建立一种新的价格机制,以亚太地区为平台,在维护本国利益并不损伤其他各国利益的前提下,确保石油价格的稳定性与可控性,必定会在国际石油价格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样在国际石油市场上,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两个超级大国其身份与市场份额及影响力才会相匹配,这对两国都是双赢的。

第三,创新竞争合作机制,建立石油供需联盟。中俄可以考虑建立石油供需联盟,仿照OPEC和欧盟的做法,将中俄这两个石油消费大国和石油生产大国连接起来,形成世界上新的和美国这一最大的石油消费国所抗衡的石油供需联盟,以便提升中俄石油地位博弈的市场优势。一方面从参与国范围上,逐渐吸引非洲和南美洲的石油生产国以及欧洲、亚太等石油消费国,使参与国的整体实力加强,以至于与美国主导的石油消费体系和以OPEC主导的石油生产体系对话的实力加强,逐步打断其二者在石油生产和石油消费的垄断;另一方面在石油产业发展起来之后,国际石油供需联盟把设计的产业领域可以扩展到石油的上下游产品以及其他重要能源产业,逐步消除区域内贸易的各种关税壁垒或者非关税壁垒等,实现国际石油供需联盟内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根据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发展,最后可能实现像欧元一样,国际石油供需联盟内部发行像欧元这样大范围流动的货币,真正实现中俄石油合作在政治、经济、社会的一体化路程。

第四,适当放开政策,允许民营企业参与中俄石油合作。民营石油企业是中国石油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政府应以立法方法和颁布有针对性政策来放宽民营企业进入石油领域的准入条件,并在融资上给予支持;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进入俄罗斯石油市场;鼓励国有石油企业和民营石油企业在国际运作上的合作、配合,避免因中国国家公司出面而受到俄罗斯的各种法律限制和抵制。

3、逐步落实石油管道建设,铺设中俄石油合作“新管道”。俄罗斯 90%的石油出口都流向了欧洲,而中国却只占俄罗斯石油出口市场的极小一部分,当然这里面的原因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的,但是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有一个方面比较突出,那就是俄罗斯向中国运输石油成本的问题。俄罗斯向欧洲可以通过管道来运输石油,但是俄罗斯向东亚各国出口只能通过铁路运输的方式,这样不仅运量小,而且运输成本消耗巨大。

石油管道不仅是俄罗斯的经济神经和控制独联体其他产油国的杠杆,更是其实施能源外交的有力工具。近年来,俄罗斯更加重视对石油管道的建设与控制,在加快国内管道建设的同时,积极参与境外能源管道建设,提升战略影响。俄罗斯力求通过兴建新的石油管道,重构能源运输布局,以期使能源外交中的石油连接战略与其地缘政治竞争和经济发展战略相吻合。

中俄石油管道的建设,符合中国能源进口多元化和俄罗斯能源出口多元化的战略目标。中俄石油管道的建设可为中方保障稳定、安全的原油供应,为俄方保障稳定、安全的市场,并对深化和拓展双方企业在油田开发和炼化方面的合作起到推动作用。中俄石油管道项目在经历了15年旷日持久的谈判之后,终于在2009年4月21日随着《中俄石油领域合作政府间协议》的正式签订而尘埃落定,中俄石油管道取得突破性进展。已经建成的斯科沃罗季诺—漠河管道已经成为连接两国的石油大动脉。管道的顺利建成运营,为两国扩大石油贸易奠定了基础。在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一期和二期已经建成的情况下,俄罗斯继续扩大管道运力,增加对华石油供应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可见,中俄两国合作修建通往中国的石油管线,不仅在技术上可行,而且在经济上也是可行的。虽然中俄经历了石油管线改道风波,但是从中俄两国发展战略关系的角度和俄罗斯经济利益的角度看,双方共同建设石油管线仍然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一方面,管道一旦建成将会锁定中俄两国在石油合作中的相互制约关系,加深两国政治互信;另一方面,管道建成后将会保障中俄双方在石油合作中的利益最大化,即中国将获得稳定、可靠的长期石油供应,俄罗斯也将在远东地区获得除欧洲以外的一个稳定的销售市场。随着中俄石油管道建设逐步步入正轨,中国和俄罗斯的石油合作将会迎来一个新的局面。

作者简介

陈柳钦(1969—),男,汉族,湖南邵东人,教授,研究员,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石油研究中心主任,国内知名学者,著名经济学家,产业经济、能源经济问题专家。为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和特聘教授;兼数个国家级学会、省部级学会理事和常务理事;兼多个国家级协会、厅局级单位专家组成员。

主持、主研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课题、省部级课题以及各类政府咨询课题60余项,出版专著8部。在数百种学术核心期刊、专业杂志和中央级报纸上发表论文1000余篇,获省部级奖项20余项。在2010年和2011年版《中国期刊高被引指数》中,进入经济学领域高被引作者前列,名列第5位。